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甘德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数据按照天然草地等级代号分类统计,草地等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别。各等的划分标准如下: 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重量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重量占40%以上。 草地级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按鲜草产量将全省草地划分为8级。各级标准如下: 1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2000k g 以上;2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9000kg ~ 12000kg; 3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6000kg~ 9000kg;4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4500kg ~ 6000kg; 5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30001kg~ 4500kg;6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500kg~ 3000kg; 7级草地:毎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 1500kg;8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以下。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分别为:甘德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甘德县天然草地等级统计数据 (1988)。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甘德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9个字段: 字段1:合计 字段2:1级 字段3:2级 字段4:3级 字段5:4级 字段6:5级 字段7:6级 字段8:7级 字段9:8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甘德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数据按照草地类组型代号分类统计,如:Ⅰ代表高寒干草原类、Ⅱ代表山地干草原类、Ⅲ代表高寒荒漠类、B代表中禾草组、J代表灌木组等,具体的草地组类型代号及其对应的含义见数据集中的“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pdf”。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甘德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1988),甘德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和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甘德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类型代号 字段2:草地类型名称 字段3:草地面积 字段4:草地可利用面积 字段5:平均单产鲜草 字段6:平均单产可食鲜草 字段7:载畜量 字段8:草地型等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都兰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数据按照天然草地等级代号分类统计,草地等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别。各等的划分标准如下: 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重量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重量占40%以上。 草地级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按鲜草产量将全省草地划分为8级。各级标准如下: 1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2000k g 以上;2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9000kg ~ 12000kg; 3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6000kg~ 9000kg;4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4500kg ~ 6000kg; 5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30001kg~ 4500kg;6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500kg~ 3000kg; 7级草地:毎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 1500kg;8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以下。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分别为:都兰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都兰县天然草地等级统计数据 (1988)。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都兰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9个字段: 字段1:合计 字段2:1级 字段3:2级 字段4:3级 字段5:4级 字段6:5级 字段7:6级 字段8:7级 字段9:8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都兰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数据按照草地类组型代号分类统计,如:Ⅰ代表高寒干草原类、Ⅱ代表山地干草原类、Ⅲ代表高寒荒漠类、B代表中禾草组、J代表灌木组等,具体的草地组类型代号及其对应的含义见数据集中的“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pdf”。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都兰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1988),都兰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和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都兰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类型代号 字段2:草地类型名称 字段3:草地面积 字段4:草地可利用面积 字段5:平均单产鲜草 字段6:平均单产可食鲜草 字段7:载畜量 字段8:草地型等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大通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数据按照天然草地等级代号分类统计,草地等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别。各等的划分标准如下: 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重量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重量占40%以上。 草地级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按鲜草产量将全省草地划分为8级。各级标准如下: 1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2000k g 以上;2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9000kg ~ 12000kg; 3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6000kg~ 9000kg;4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4500kg ~ 6000kg; 5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30001kg~ 4500kg;6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500kg~ 3000kg; 7级草地:毎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 1500kg;8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以下。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分别为:大通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大通县天然草地等级统计数据 (1988)。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大通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合计 字段2:1级 字段3:2级 字段4:3级 字段5:4级 字段6:5级 字段7:6级 字段8:7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大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数据按照草地类组型代号分类统计,如:Ⅰ代表高寒干草原类、Ⅱ代表山地干草原类、Ⅲ代表高寒荒漠类、B代表中禾草组、J代表灌木组等,具体的草地组类型代号及其对应的含义见数据集中的“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pdf”。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大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1988),大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和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大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类型代号 字段2:草地类型名称 字段3:草地面积 字段4:草地可利用面积 字段5:平均单产鲜草 字段6:平均单产可食鲜草 字段7:载畜量 字段8:草地型等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大柴旦行委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数据按照天然草地等级代号分类统计,草地等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别。各等的划分标准如下: 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重量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重量占40%以上。 草地级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按鲜草产量将全省草地划分为8级。各级标准如下: 1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2000k g 以上;2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9000kg ~ 12000kg; 3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6000kg~ 9000kg;4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4500kg ~ 6000kg; 5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30001kg~ 4500kg;6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500kg~ 3000kg; 7级草地:毎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 1500kg;8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以下。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分别为:大柴旦行委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大柴旦镇天然草地等级统计数据 (1988)。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大柴旦行委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9个字段: 字段1:合计 字段2:1级 字段3:2级 字段4:3级 字段5:4级 字段6:5级 字段7:6级 字段8:7级 字段9:8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大柴旦行委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数据按照草地类组型代号分类统计,如:Ⅰ代表高寒干草原类、Ⅱ代表山地干草原类、Ⅲ代表高寒荒漠类、B代表中禾草组、J代表灌木组等,具体的草地组类型代号及其对应的含义见数据集中的“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pdf”。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大柴旦镇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1988),大柴旦行委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和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大柴旦行委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类型代号 字段2:草地类型名称 字段3:草地面积 字段4:草地可利用面积 字段5:平均单产鲜草 字段6:平均单产可食鲜草 字段7:载畜量 字段8:草地型等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达日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数据按照天然草地等级代号分类统计,草地等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别。各等的划分标准如下: 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重量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重量占40%以上。 草地级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按鲜草产量将全省草地划分为8级。各级标准如下: 1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2000k g 以上;2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9000kg ~ 12000kg; 3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6000kg~ 9000kg;4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4500kg ~ 6000kg; 5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30001kg~ 4500kg;6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500kg~ 3000kg; 7级草地:毎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 1500kg;8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以下。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分别为:达日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达日县天然草地等级统计数据 (1988)。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达日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9个字段: 字段1:合计 字段2:1级 字段3:2级 字段4:3级 字段5:4级 字段6:5级 字段7:6级 字段8:7级 字段9:8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达日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数据按照草地类组型代号分类统计,如:Ⅰ代表高寒干草原类、Ⅱ代表山地干草原类、Ⅲ代表高寒荒漠类、B代表中禾草组、J代表灌木组等,具体的草地组类型代号及其对应的含义见数据集中的“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pdf”。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达日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1988),达日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和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达日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类型代号 字段2:草地类型名称 字段3:草地面积 字段4:草地可利用面积 字段5:平均单产鲜草 字段6:平均单产可食鲜草 字段7:载畜量 字段8:草地型等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称多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数据按照天然草地等级代号分类统计,草地等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别。各等的划分标准如下: 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重量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重量占40%以上。 草地级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按鲜草产量将全省草地划分为8级。各级标准如下: 1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2000k g 以上;2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9000kg ~ 12000kg; 3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6000kg~ 9000kg;4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4500kg ~ 6000kg; 5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30001kg~ 4500kg;6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500kg~ 3000kg; 7级草地:毎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 1500kg;8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以下。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分别为:称多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称多县天然草地等级统计数据(1988)。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称多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9个字段: 字段1:合计 字段2:1级 字段3:2级 字段4:3级 字段5:4级 字段6:5级 字段7:6级 字段8:7级 字段9:8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称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数据按照草地类组型代号分类统计,如:Ⅰ代表高寒干草原类、Ⅱ代表山地干草原类、Ⅲ代表高寒荒漠类、B代表中禾草组、J代表灌木组等,具体的草地组类型代号及其对应的含义见数据集中的“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pdf”。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称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1988),称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2012)和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称多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类型代号 字段2:草地类型名称 字段3:草地面积 字段4:草地可利用面积 字段5:平均单产鲜草 字段6:平均单产可食鲜草 字段7:载畜量 字段8:草地型等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班玛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数据按照天然草地等级代号分类统计,草地等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别。各等的划分标准如下: 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重量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重量占60%以上,其他类占40%;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重量占40%以上。 草地级的划分以草地型为基本单元,按鲜草产量将全省草地划分为8级。各级标准如下: 1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2000k g 以上;2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9000kg ~ 12000kg; 3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6000kg~ 9000kg;4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4500kg ~ 6000kg; 5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30001kg~ 4500kg;6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1500kg~ 3000kg; 7级草地:毎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 1500kg;8级草地:每公顷草地产鲜草750kg以下。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分别为:班玛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班玛县天然草地等级统计数据 (1988)。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班玛县天然草地等级面积统计数据(2012)表共有9个字段: 字段1:合计 字段2:1级 字段3:2级 字段4:3级 字段5:4级 字段6:5级 字段7:6级 字段8:7级 字段9: 8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该数据集记录了1988年,2012年度青海省班玛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数据按照草地类组型代号分类统计,如:Ⅰ代表高寒干草原类、Ⅱ代表山地干草原类、Ⅲ代表高寒荒漠类、B代表中禾草组、J代表灌木组等,具体的草地组类型代号及其对应的含义见数据集中的“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pdf”。数据整理自青海省草原总站与1988年和2012年发布的《青海省草地资源统计册》。数据集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班玛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班玛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1988)和青海省草地类组型代号说明。数据表结构相似。例如班玛县草地类型面积、载畜量统计数据 (2012)表共有8个字段: 字段1:类型代号 字段2:草地类型名称 字段3:草地面积 字段4:草地可利用面积 字段5:平均单产鲜草 字段6:平均单产可食鲜草 字段7:载畜量 字段8:草地型等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沉积物古DNA是散布于古环境样品中的生物古DNA,不同于直接从古代动物骨骼、植物遗存内提取的古DNA, 古环境DNA主要是从冰川、 冻土、 湖泊沉物、 泥炭沉积物、 遗址文化层、 牙结石、 粪便化石等环境样品中提取得到的混合了多物种的古DNA。 这些DNA随着生物的遗留物质( 包括: 遗体、 毛发、 粪便和尿液等) 进入环境, 在环境中迅速降解, 缓慢变性, 最终吸附在矿物等颗粒上或者被微生物整合到自身基因组上而长期保存, 进而形成了古环境DNA。沉积物DNA是一种新兴的古DNA分析技术,考古遗址沉积物可追踪相关遗址DNA保存状况及可能存在的人类,弥补了人类化石一般可遇而不可求的缺憾,极大的扩大了研究对象,打开了研究旧石器考古遗址人群演化的新窗口。对发现夏河人下颌骨的白石崖溶洞遗址地层沉积物古DNA进行系统取样和分析。
张东菊, 付巧妹
建立在碳、 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基础上的古食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我即我食(You are what you eat),即动物组织器官的化学组成与其生前饮食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元素同位素比值的检测可直接揭示古代人与动物食物结构,进而探讨先民生业与家畜驯养研究的手段。骨骼胶原蛋白与牙齿釉蛋白在埋藏过程中不易污染却可以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其蛋白质氨基酸及元素的组成与含量相对固定,是古食谱分析的主要对象。对青藏高原西南部云南怒江石岭岗遗址人骨和动物骨的胶原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董广辉, 任乐乐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大挑战,人类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研究中,除了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雅江流域是人类活动遗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考古发掘和研究较少,对古人在此区域的活动历史尚不清楚。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目前已对藏东南林芝地区具文化层的考古遗址进行系统测年,获得33个碳十四年代数据。
杨晓燕, 王彦人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大挑战,人类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研究中,除了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雅江流域是人类活动遗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考古发掘和研究较少。 对古人什么时间进入到这一地区以及如何在当地活动并不清楚。对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和林芝地区的25处文化层和3处墓葬进行系统调查和取样。
杨晓燕, 王彦人
该数据集包含2003-2019年江苏省十大湖泊(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石臼湖、滆湖、阳澄湖、白马湖、邵伯湖和淀山湖)的水位、面积和水量变化,为研究江苏省近年来的湖泊水文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十大湖泊的水位数据基于Envisat/RA-2、Cryosat-2、ICESat、ICESat-2测高卫星获得;面积数据基于Landsat TM/OLI光学影像采用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对水位数据完整的四个湖泊(洪泽湖、高邮湖、滆湖和太湖),根据水位和面积结果估算了2003-2019年的水量变化。 与实测水位对比,卫星测高获取的所有湖泊的水位都有显著的一致性(α = 0.05),平均绝对误差为0.168 m。 该数据集提供了2003-2019年江苏省十大湖泊的水位、面积和水量变化,可以为江苏省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提供数据支持。
柯长青, 常翔宇, 蔡宇, 夏文韬
不同大气环流系统输送的水汽同位素存在差异,而青藏高原降水受季风和西风环流影响,响应气候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湖泊沉积物中叶蜡氢同位素提供了一种手段可用于恢复过去降水信息。作者提供的青藏高原东西部不同湖泊(青海湖、令戈错、班公湖)沉积物稳定氢同位素记录重建了过去两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西部降水同位素变化,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夏季风和西风急流对青藏高原水汽的影响,也为重建过去青藏高原古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侯居峙
XRF数据能够快速、无损、高分辨率的得到常量和微量地球化学的相对丰度,用于重建故环境变化。本数据包括达则错和江错XRF 多元素数据,湖泊岩心年龄深度数据,可用于重建过去两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西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在达则错和江错两个湖泊中,Ti、K、Fe、Si等元素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经多指标对比分析认为:Ti和其他造岩元素主要是受流域内径流条件的影响,可以用于重建流域内近两万年以来的水文条件变化。
侯居峙
1)数据包含利用班公湖湖泊岩心深度,年龄,生物标志化合物GDGTs重建的温度记录,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流域的年均温变化。目前高原多数古气候记录为定性半定量,定量记录十分有限,制约了对高原气候变化机制的深入理解。选择青藏高原西部最大湖泊班公错作为研究区,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重建了 16 ka BP以来该地区年均气温变化。2)该记录利用湖泊沉积物GDGTs进行重建。3)数据详实可靠。4)本研究不仅为了解青藏高原西部地区过去气候变化提供资料,也为讨论高原气候变化机制、验证区域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供依据。
侯居峙, 王明达
数据是南迦巴瓦短周期密集台阵近震波形,里面包含原始的地震波形、预处理后的地震波形。原始数据是根据4个近震事件(河北唐山5.2级、新疆霍城5.4级、西藏波密4.2级与4.0级)截取的地震波形,波形长度是P波前120s至P波后1800s。预处理包括再次截取波形(-20-100s),带通滤波(河北唐山与新疆霍城用的频带范围0.1-1Hz,西藏波密0.1-2Hz),去线性,去均值,ZNE分量旋转到ZRT分量。数据质量较好。可以利用近震波形分析地下岩石圈精细结构
沈旭章
1)数据包含多个湖泊岩心共计40个14C测年数据。多数湖泊沉积物岩芯的年龄控制是依靠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定年完成的。数据表包括湖泊岩芯样品编号,实验室测样编号,样品深度,14C结果,测年误差及校正后结果。湖泊岩心年代框架是进行古气候重建的基础。2)所有14C数据均在美国测试中心(Beta analytic inc)完成,实验室操作严格按照标准流程。3)本40个测年数据质量良好。4)该数据已经发表,为青藏高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侯居峙
本数据为华北板块西南缘中晚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碎屑锆石数据,该数据为实验数据。野外采集超过5kg砂岩标本,采用重液和磁性分离技术从样品中分离出锆石并制靶,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单颗粒锆石 LA-ICP-MS 微区定年测试分析。样品采集、前处理以及实验过程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结果显示锆石年龄范围在254-2700Ma之间,主峰值年龄分别为~320Ma、~1765Ma和~2495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沉积学数据认为~320Ma的峰值年龄可能源自华北板块北缘;这也暗示在上石盒子组时期古地形为北高南低。华北板块西南缘中-晚二叠世碎屑锆石数据反映的物源信息能够为重建华北板块当时的古地理提供数据支撑。
梁积伟
地表向下辐射(SDR)包括短波向下辐射(SWDR)和长波向下辐射(LWDR),对能源和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东亚-太平洋(EAP)地区缺乏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可靠SDR数据,利用下一代地球静止卫星Himawari-8开发了2016至2020年、时空分辨率为10min/0.05°的短波和长波数据集。SDR产品充分考虑了云、高气溶胶背景和地形效应对SWDR的影响。与云和地球辐射能系统(CERE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下一代再分析(ERA5)和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GLASS)等辐射产品对比,新SDR产品不仅分辨率明显更高,而且产品精度也更优。在精度方面,新SWDR的每小时和每日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4.9和31.5 Wm-2,远小于CERES(分别为121.6和38.6 Wm-2)、ERA5(分别为176.6和39.5 Wm-2)和GLASS(每日36.5 Wm-2)。同时,新LWDR每小时和每日值的RMSE分别为19.6和14.4 Wm-2,与CERES和ERA5相当,在高海拔地区甚至更优。
胡斯勒图, 王天星, 杜艺涵
该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阿木错(AMC)、班戈错(BGC)、帕隆4号冰川(PL4)、玉珠峰冰芯(YZF)的可培养细菌菌落图片,可以体现菌落的颜色、透明度等基本信息。附有一个表格信息,包括菌落来源地的经纬度,水深及颜色等。 这些细菌从青藏高原冰雪、湖水等生境中分离得到,菌落表现出不同的颜色,这可能与细菌适应青藏高原强辐射、低温、寡营养的环境有关,通过不同的色素产能等来适应恶劣环境。菌落是通过湖水平板涂布,在低温(4℃)培养(培养基为R2A等)分离,确定无污染、为单菌落之后获得。得到的单菌落后续会进行16S rRNA全长测序,通过97%的相似度确定其是否为新的种;如果该序列与最相似菌株的序列相似度低于97%,会进行全基因组测区,确定该菌株在相应的属、科甚至门类中的系统发育关系,确定该菌株是否具有新的发育地位,补充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多样性。
刘勇勤
本工作的目的为在以往青藏高原东部布设的三维大地电磁测深台阵的基础上,在东构造节附近进行高分辨率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观测,以揭露区域岩石圈深部结构,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与深部电性构造的关系,并研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深部流变学状态。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二次科考《关键地区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浅部响应》专题”南迦巴瓦关键区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浅部响应“任务中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具体包含从墨脱背崩乡到波密倾多镇约200km的长度范围内,采集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台站数据文件共30个,数据坐标文件1个。数据质量总体良好,有效频率范围约为100Hz-2000s,但受局部干扰影响,有部分台站中频1Hz以后存在不理想的频点;此外,区域地形、覆盖复杂,地下自然电场较强,数据存在着较强的三维畸变效应。
金胜
本数据包括第二次青藏高原野外综合科学考察的影像资料。影像资料内容包括科考途中自然保护区采集样方的样地照片,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像,植被情况,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区内的动物,植物和真菌类数据。此外,影像数据还包括科考的样品采集过程和社区调查中科考队员入户调查以及与当地保护部门访谈的影像资料。数据来源于无人机和相机拍摄,可为科学研究提供佐证和参考。
苏旭坤
本数据集为全球高精度高程控制点数据集,包含各个高程控制点地理定位,高程,采集时间等信息。 从卫星激光测高数据中提取的激光足印高程的精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大气、有效载荷仪器噪声、激光足迹中的地形起伏等,导致精度不确定。该数据集通过评估标签和测距误差模型所构建的筛选准则对ICESat卫星从2003年到2009年的测高观测数据进行筛选提取,以期地形测图或依赖良好高程信息的其他科学领域提供高精度的全球高程控制点。经验证,平地(坡度<2°)、丘陵(2°≤坡度<6°)、山地(6°≤坡度<25°)区域的高程精度分别满足0.5m、1.5m、3m的精度要求。
谢欢, 李彬彬, 童小华, 唐鸿, 刘世杰, 金雁敏, 王超, 叶真, 陈鹏, 许雄, 柳思聪, 冯永玖
思茅盆地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青藏高原东南侧,属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三江构造域。在盆地内部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早新生代地层,因而是恢复该区域和高原东南侧的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此前的研究开展了连续钻探任务,获取了连续且完整的勐野井组地层高分辨序列,并获得了361.86米岩芯。目前对250米长的小景谷岩芯的部分样品开展了磁化率、非磁滞剩磁与饱和等温剩磁的测量,获得了高、低频磁化率(χlf)、SIRM和ARM等重要磁性参数,将为今后开展勐野井组的古气候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颜茂都
曲靖盆地位于云南省东部,盆地整体呈南北走向,为狭长型的断陷盆地。盆地内部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小屯组、蔡家冲组以及茨营组。这些沉积物是用来探讨该地区早新生代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东南向逃逸和变形及印度季风形成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此前的研究对盆地中心开展了连续钻探任务,共取得320.1米岩芯,首次获得了贯穿整个茨营组与蔡家冲组的沉积序列。目前,对320.1米长的蔡家冲岩芯部分样品开展了磁化率、非磁滞剩磁与饱和等温剩磁的测量,获得了高、低频磁化率(χlf)、SIRM和ARM等重要磁性参数,为今后开展多指标的古气候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颜茂都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年轻的褶皱山系。始新世以前,喜马拉雅地区处于长期下沉的浅海环境,在极其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才从沧海中升起。至第三纪末,它已上升到平均高度3,000米以上的高山。因此,在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珠穆朗玛峰地区经历了几次大的更新世冰川作用,从而遗留下来各种与冰川作用有关的沉积物及间冰期沉积。1960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和1964年中国希夏邦马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曾对这两个高峰及其邻近地区的冰川和其他第四纪沉积物进行过较详细的考察。在此次1966-1968年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科学考察中,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作为本区特色的第四纪冰川沉积,而且加强了对间冰期与冰后期各种沉积的研究,从而发现了若干较完整、较典型的第四纪地层剖面。 本数据集来源于本书科考队的野外考察。概略地介绍第四纪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点,着重记述几个主要的第四纪地层剖面,并初步建立本区第四纪地层的顺序和讨论地层的时代。为深入探讨本区第四纪冰期、古气候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上升等问题打下了基础。
年雁云
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时空三极环境项目第一课题“三极大数据共享与集成” (XDA19070100)资助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车涛课题组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多源雪深产品数据、环境因子变量及地面观测雪深数据等制备了北半球长时间序列逐日雪深数据集。 首先将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方法在积雪深度融合的适用性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随机森林方法在雪深数据融合上表现出较强优势。其次,利用随机森林方法,结合AMSR-E,AMSR2,NHSD和GlobSnow等遥感雪深产品及ERA-Interim和MERRA2等再分析资料格网雪深产品和环境因子变量等作为模型的输入自变量,用中国气象台站数据(945)、俄罗斯气象台站(620)、俄罗斯积雪调查数据(514)和全球历史气象网络逐日数据(41261)等43340个地面观测站点的雪深数据作为参考真值对模型训练与验证,在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提供的云平台上制备1980~2019年积雪水文年(上一年9月1日至本年度5月31日)的逐日格网雪深数据集。由于1980~1987年微波亮温数据为隔日数据,所以这段时间的数据会出现少量条带缺失现象。利用全球积雪模型对比计划及独立的地面观测数据进行验证,融合数据集的质量在整体上有所提升。利用地面观测数据及融合前的雪深产品对比来看,融合数据的决定系数(R2)从6种融合前产品中最高的0.23(GlobSnow雪深产品)提升至0.81,而相应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也减小至7.7 cm 和2.7 cm。
车涛, 胡艳兴, 戴礼云, 肖林
该数据集包含中国90座城市(根据城市行政等级及区域分布综合选取,城市名录详见附件1)建筑物屋顶矢量数据。主要基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模型和多源遥感影像进行制作。首先,对原始影像进行预处理,并根据城市等级及其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分层采样以及目视解译,制作训练和测试数据。然后将训练数据输入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模型进行训练,使其适用于建筑物屋顶提取任务,并基于测试数据,采用深度学习领域结果评价一般性指标对建筑物屋顶提取模型性能进行评价。最后,将此模型应用于中国90座城市建筑屋顶提取任务中,自动提取建筑物屋顶并进行矢量化。该数据集可以为城市乃至全国尺度以建筑物屋顶为基础的相关研究(如屋顶太阳能潜力评估、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南师大智慧城市感知与模拟实验室
通过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1752年以来的树轮稳定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基于树轮氧同位素比值与夏季干旱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建立树轮氧同位素与干旱指数的线性相关方程,初步完成了1752-2015年的干旱指数的定量化重建。这一结果有助于认识年际到年代际尺度上区域干湿变化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对比研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区域水文气候的影响,在揭示区域干湿变化机制,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通过在祁连山地区建立的1750年以来的树轮稳定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基于树轮氧同位素比值与夏季干旱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建立树轮氧同位素与干旱指数的线性相关方程,初步完成了1750-2016年的干旱指数的定量化重建。这一结果有助于认识年际到年代际尺度上区域干湿变化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对比研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区域水文气候的影响,在揭示区域干湿变化机制,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通过在Bosnia地区建立的1710年以来的树轮稳定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基于树轮氧同位素比值与夏季干旱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建立树轮氧同位素与干旱指数的线性相关方程,初步完成了1710-2019年的干旱指数的定量化重建。这一结果有助于认识年际到年代际尺度上区域干湿变化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对比研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区域水文气候的影响,在揭示区域干湿变化机制,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南部树木年轮碳氧数据组成。塞尔维亚南部树轮包括4棵树芯,树种为Bosnia pine,测定的同位素数据为967个。树轮原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纤维素,所得纤维素样品包裹在银杯中,在用DELTA V Advantag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上测定同位素比值,分析误差小于0.21‰。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西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中部树木年轮碳氧数据组成。塞尔维亚中部树轮包括2棵树芯(C50和C58),树种为Bosnia pine,测定的同位素数据为542个。树轮原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纤维素,所得纤维素样品包裹在银杯中,在用DELTA V Advantag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上测定同位素比值,分析误差小于0.21‰。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塞尔维亚气候类型单一,如缩略图所示,塞尔维亚地区中部树轮(C50和C58)与南部树轮(H01, H02, H05和H08)氧同位素序列,相关性较高,因此塞尔维亚中部和南部树轮碳氧同位素数据集一起(共计6棵树芯),对于开展西风区塞尔维亚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为:由CMIP6计划中MPI-ESM-HR1.2模式数据进行驱动,对CORDEX区域8(中亚区域)用WRF模式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得到的结果。数据包含2m温度(变量T2)和降水这两个变量,其中降水变量由对流降水(变量RAINC)和非对流降水(变量RAINNC)两部分组成。时间段包含历史试验(1995-2014年)、未来近期(2021-2040年)和未来中期(2041-2060年),其中未来时间段包含SSP1-2.6和SSP5-8.5两种情景。模拟的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一次,空间分辨率为25km,垂直层数为51层,热启动为1994年一整年,使用了海温更新,并且选取了在该地区表现较好的参数化方案组合。该数据集能较好地反应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未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能为相关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应对提供指导。
罗勇, 周杰威, 施文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东北地区树轮碳氧数据树木年轮碳氧数据组成。中国东北地区树轮包括4棵树芯,树种为Korean pine,测定的同位素数据为903个。树轮原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纤维素,所得纤维素样品包裹在银杯中,在用DELTA V Advantag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上测定同位素比值,分析误差小于0.21‰。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祁连山地区树木年轮碳氧数据组成。祁连山地区树轮包括4棵树芯,树种为祁连圆柏,测定的同位素数据为921个。树轮原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纤维素,所得纤维素样品包裹在银杯中,在用DELTA V Advantag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上测定同位素比值,分析误差小于0.21‰。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南部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塞尔维亚南部地区树轮包括24棵树芯,树种为Bosnia pine,测定的宽度数据为5148个,测量精度为0.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西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中部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塞尔维亚中部地区树轮包括15棵树芯,树种为lime,测定的宽度数据为1398个,测量精度为0.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西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北部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塞尔维亚北部地区树轮包括23棵树芯,树种为橡树,测定的宽度数据为1537个,测量精度为0.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西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神农架地区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神农架地区树轮包括128棵树芯,树种为巴山冷杉,测定的宽度数据为18936个,测量精度为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区的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南岳地区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南岳地区树轮包括22棵树芯,树种为马尾松,测定的宽度数据为3616个,测量精度为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区的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黄土中的火山灰年代学分析数据组成。火山灰年代学是一种利用火山灰层作为等时标志来对地质、古气候学、考古等地层及事件进行关联和定年的方法。通常是将沉积物中的火山灰通过矿物的化学成分特征、特征矿物组合等进行对比,通过区域内等时地层的标定,来确定火山灰层的年龄;也可以通过Ar-Ar等绝对定年方法,来确定火山灰层的年龄。该火山灰年代学分析数据包括塞尔维亚不同黄土剖面共计8层火山灰样品的单矿物化学成分和1层火山灰样品的透长石Ar-Ar年代学数据。其中,火山灰样品的单矿物化学成分是使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子探针与扫描电镜实验室的JEOL JXA 8100电子探针测定的,火山灰样品的透长石Ar-Ar年代学数据是使用苏格兰大学联盟环境研究中心的Helix SFT质谱仪测定的。该数据可为塞尔维亚地区的黄土提供进一步年龄约束,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祁连山地区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祁连山地区树轮包括52棵树芯,树种为祁连圆柏,测定的宽度数据为17081个,测量精度为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边缘区的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的古地磁分析数据组成。该黄土剖面古地磁实验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为约55米,测定的样本数量为105个。系统退磁采用英国Magnetic Measurement公司生产的MMTD 80型自动热退磁仪进行热退磁,在2G-760三轴超导磁力仪上完成剩磁测量。对所有样本进行系统热退磁,退磁温度为100°C,150°C,200°C,250°C,300°C,350°C, 400°C,450°C,500°C,520°C,550°C,585°C,620°C,630°C,650°C,685°C, 共16步。对33个样本采用混合退磁的方法,首先热退磁至150°C,然后进行交变退磁,交变退磁场为5 mT,7.5 mT,10 mT,15 mT,20 mT,25 mT,30 mT,35 mT,40 mT,45 mT,50 mT,60 mT。最后所有样本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特征剩磁结果。实验分析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塞尔维亚地区的黄土提供了进一步年龄约束,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中国黄土高原会宁黄土剖面的古地磁分析数据组成。会宁黄土剖面古地磁实验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为约130米,测定的样本数量为200个。系统退磁采用英国Magnetic Measurement公司生产的MMTD 80型自动热退磁仪进行热退磁,在2G-760岩石超导磁力仪上完成剩磁测量。实验分析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中国黄土高原会宁地区的黄土提供了进一步年龄约束,对于黄土高原西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中国洛川(35°43′N, 109°25′E)和盱眙(118°39′ E, 32°51’ N)黄土剖面的光释光定年分析数据组成,包括45个样本释光年代学研究结果。其中,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剖面21个样品的释光年代学研究,使用的是钾长石单片再生法(SAR)多步升温post-IR IRSL(MET-pIRIR)测年技术;盱眙剖面24个样本的释光年代学研究,分别为8个样品基于4-11微米石英颗粒依照标准单片再生法(SAR)测量流程的光释光定年,8个样品基于4-11微米多矿物细颗粒升温到225℃(pIRIR225)依照单片再生法测量流程的红外释光定年,和8个样品基于4-11微米多矿物细颗粒升温到290℃(pIRIR290)依照单片再生法测量流程的红外释光定年。洛川和盱眙黄土剖面的光释光定年使用的仪器为丹麦制造的Risø热释光/光释光测年仪,实验分析分别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和罗马尼亚Babes-Bolyai大学完成。该数据对中国洛川和盱眙地区的黄土提供了进一步年龄约束,对于两地区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通过塞尔维亚 Titel-Stari Slankamen 综合黄土剖面和中国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剖面过去约100 万年以来的磁化率数据,基于表土建立的黄土磁化率-气候转化函数,完成了塞尔维亚和中国黄土高原过去约100 万年以来的古降水和古温度等古气候参数的初步半定量化重建。对于研究在不同増温幅度的间冰期时期,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气候行为特征(持续时间、幅度、变率等)的区别和联系,具有一定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的黏土矿物分析数据组成。我们使用荷兰PANalytical公司制造的X’Pert Pro MPD 粉末 X 射线衍射仪(XRD),按照约10-20 cm间隔对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开展了黏土矿物测定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为约41米,测定的样本数量为279个。该仪器扫描角度重现性为±0.0001度。实验分析在泰山学院山东省旅游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长时间黄土序列的黏土矿物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的不同粒级组分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数据组成。共两套分粒级样本,一套是按照 Udden-Wentworth 粒级标准划分的,将单个样品划分为了6个分粒级样本,分别为<2 μm、2-4 μm、4-8 μm、8-16 μm、16-32 μm和32-63 μm组分,共计102个样本;另一套则是将单个样品划分了为<10 μm和10-63 μm两个组分,共计52个样本。我们使用PANalytical公司制造的Axios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珀金埃尔默公司制造的NexION300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测定了各样本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实验分析分别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完成。该数据可应用于厘定西风影响区黄土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粒度效应,对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进行黄土物源判别和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的非磁滞剩磁(ARM)与饱和剩磁(SIRM)等环境磁学分析数据组成。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总厚度为约56米,我们使用2G-760岩石超导磁力仪,按照约10 cm间隔对该剖面开展了非磁滞剩磁(ARM)与饱和剩磁(SIRM)测定分析,测定的样本数量为579个。实验分析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磁学性质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的古风化强度分析数据组成。古风化强度分析数据包括游离氧化铁和全氧化铁百分含量,两者的比值是土壤学界广泛使用的评价土壤化学风化程度的指标之一。游离氧化铁和全氧化铁分别用CBD(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溶液)方法和HF-HNO3-HClO4酸溶法提取,在 GGX-600 型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测定的。该剖面总厚度约56米,按照约5 cm间隔对该剖面开展了游离氧化铁和全氧化铁测定分析,测定的样本数量分别为683个和622个。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古风化强度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和西峰黄土剖面的色度分析数据组成。我们按照约5 cm间隔对洛川和西峰黄土剖面开展了色度测定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分别约为57米和86米,测定的样本数量分别为1138个和1726个。使用的仪器为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CM-700d 分光测色仪,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黄土高原中部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色度参数的变化特征,对于黄土高原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的色度分析数据组成。我们使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CM-700d 分光测色仪,按照约5 cm间隔对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开展了色度测定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为约56米,测定的样本数量为1128个;我们使用安捷伦公司制造的Cary5000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按照约10 cm间隔对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开展了色度测定分析,测定的样本数量为565个。实验分析分别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和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色度参数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中国黄土高原会宁黄土剖面的粒度分析数据组成。我们按照约5 cm间隔对该黄土剖面开展了粒度测定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为约231米,测定的样本数量为5329个。使用的仪器为英国Malvern仪器有限公司制造的Mastersizer 3000 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该仪器测量范围为0.01 ~ 3500 μm,每个样品统计约10秒钟,准确度优于1% ,可重复性优于0.5% ,重现性优于1% 。实验分析在泰山学院山东省旅游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中国黄土高原会宁地区近两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对于黄土高原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和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中上部样本粒度分析数据组成。其中,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总厚度为约56米,43.1米以下为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中下部(L6-S9);而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中上部厚度为29.7米,包括了S0-S5的地层。我们按照约5 cm间隔对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开展了粒度测定分析,测定的样本数量为1120个;按照约10 cm间隔对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中上部开展了粒度测定分析,测定的样本数量为296个。使用的仪器为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制造的LS 13 320 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该仪器测量范围为0.375 ~ 2000 μm,测量过程中样品悬浊液处于循环状态,每个样品统计 5 ~ 10秒钟,每秒钟统计1000次,平行样的相对误差<1.5%。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中国黄土高原会宁黄土剖面的磁化率分析数据组成。包含一个主剖面和两个末次间冰期黄土剖面,主剖面总厚度约为271米,两个末次间冰期黄土剖面的厚度分别约为21米和24米。我们按照约5cm间隔对上述黄土剖面开展了磁化率测定分析,测定的低频磁化率样本数量分别为5336个、436个、484个。使用的仪器为英国制的 Bartington MS2 磁化率仪,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中国黄土高原会宁地区近两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低频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对于黄土高原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和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中上部样本磁化率分析数据组成。其中,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总厚度为约56米,43.1米以下为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中下部(L6-S9);而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中上部厚度为29.7米,包括了S0-S5的地层。我们按照约5cm间隔对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开展了磁化率测定分析,测定的低频磁化率样本数量为1129个、高频磁化率样本数量为1129个;按照约10cm间隔对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中上部开展了磁化率测定分析,测定的低频磁化率样本数量为297个、高频磁化率样本数量为297个。使用的仪器为英国制的 Bartington MS2 磁化率仪,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低频磁化率和高频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闪电河流域L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集收集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18年9月在闪电河流域开展了的地基L波段移动观测实验数据。将L波段微波辐射计安装于长春净月潭遥感车升降台上,平台升高至5米,进行双极化多角度观测,微波辐射计系统的上位机系统直接将数据存储为.dat文件,可以使用Excel或Matlab进行读取处理,汇交的数据已经整理成Excel。本数据可以用于土壤水分反演方法研究。
姜涛, 郑兴明, 李晓洁
该数据集是利用气候模型COSMOS运行的,37.5-32kaBP轨道变化瞬变试验TRN40ka,来自Zhang et al(2021, Nature Geoscien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1-00846-6)。 具体的试验设计请参考原文献。 COSMOS(ECHAM5-JSBACH-MPI-OM)是德国马普所研发的海洋大气植被耦合气候模型。大气-陆面模块ECHAM5-JSBACH的空间分辨率为T31(∼3.75°),垂直19层;海洋模块MPI-OM是不规则网格,水平分辨率为 (3°×1.8°) ,垂直40层。
张旭
本植被含水量数据集来源于滦河流域土壤水分遥感试验中的地面同步观测,包括:(1)70 km×12 km 典型试验区(南北航线)的17个样区;(2)165 km×5 km复杂试验区(东北—西南航线)的8个样区;(3)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6个样区。地物类型包括草地、玉米、土豆、莜麦和胡萝卜。数据测量时间为2018年9月13日到2018年9月26日。植被含水量的测量方法为收获法,行播作物按照长度进行收获,草地按照面积进行收获。本数据集经过称重、烘干和植被含水量计算等步骤处理得到。
郑兴明, 姜涛
该数据集包括中国2001~2018年月尺度或年尺度的地表短波波段反照率、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叶面积指数、森林覆盖度和非森林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地表净辐射、地表蒸散发、地上部分自养呼吸、地下部分自养呼吸、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辨率为0.1°。此外,还包括在气候驱动下(无人类干扰)的以上11个生态系统参量在2001~2018年间的时空变化。因此,该数据集可以反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21世纪中国陆地生产系统的影响。
陈永喆, 冯晓明, 田汉勤, 武旭同, 高镇, 冯宇, 朴世龙, 吕楠, 潘乃青, 傅伯杰
该数据集包含了2005年5月17日至2006年9月26日的清华大学位山(高营)站涡度相关系统通量及气象观测数据。站点(116.0542°E,36.6487°N,海拔30m)建于2005年3月18日,地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肖庄镇境内,属于位山引黄灌区。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3mm,大部分降水发生在6月至10月之间,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为1950mm。站点土壤类型为粉砂壤土,表层5cm土壤饱和含水量为0.43 m3m-3,田间持水量为0.33 m3m-3,凋萎点为0.10 m3m-3。通量塔高10m,下垫面为冬小麦-夏玉米轮种制农田。冬小麦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次年6月初收割;收完小麦后立即播种玉米,玉米通常在9月底或10月初收割。具体的播种、收割及灌溉日期见数据集中名为Supplementary data_WeishanGaoying20052006.xlsx的文件。 地表通量数据由涡度相关系统测得,该系统由三维超声风速计(CSAT3, Campbell Scientific, Inc., Logan, UT, USA)和开路式红外气体分析仪组成(Li7500, LI-COR, Inc., Lincoln, NE, USA),安装高度为3.7m。采用Eddypro软件对原始10Hz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30分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数据。预处理步骤包含:野点识别和剔除,30分钟时段平均,两次坐标旋转,频谱校正,WPL密度校正并采用“0-1-2”方案对数据质量进行标记。对Eddypro处理后输出的30分钟通量值进行质量控制:(1)剔除标记为2的质量差的通量;(2)将H和LE分别限制在-200~500 W m-2和-200~800 W m-2的范围内;(3)剔除降雨时段的数据。之后,采用REddyproc软件对低湍流混合状况下的数据进行剔除(即根据摩擦风速u*对通量数据进行过滤),对数据序列中的空缺值进行插补,然后采用夜间分割法将NEE分割成生态系统呼吸(Reco)和总初级生产力(GPP)。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年(year),月(month),日(day),时间(time),大气压(P),红外地表温度(Tsurf),风速(Ws),风向(Wd),2m处空气温度(Tair)和相对湿度(rH),向下短波辐射(Rsd),向上短波辐射(Rsu),向下长波辐射(Rld),向上长波辐射(Rlu),净辐射(Rn),太阳光合有效辐射(PAR_dn),反射光合有效辐射(PAR_up),降雨量(precip),地下水位(GW),5cm/10cm/20cm/40cm/80cm/160cm土壤含水量(soil_VW_5cm/10cm/20cm/40cm/80cm/160cm)及土壤温度(soil_T_5cm/10cm/20cm/40cm/80cm/160cm),5cm深度处的土壤热通量(soil_G),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原始值(NEE_raw),潜热通量原始值(LE_raw),显热通量原始值(H_raw),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插补值(NEE_f),潜热通量插补值(LE_f),显热通量插补值(H_f),生态系统呼吸插补值(Reco_f),总初级生产力插补值(GPP_f)。数据均为30分钟时间间隔,以.xlsx格式存储。数据集中空值用NA表示。 具体的站点信息及观测仪器型号请参考Lei and Yang (2010a, 2010b)。
雷慧闽
格拉丹东地区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典型的大江大湖源区。本数据集提供了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分辨率的,覆盖长江和色林错源区冰川的DEM,用以计算源区冰川表面高程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数据集包括了2016-2017年7景不同月份5米分辨率的TanDEM-X数据,可用以冰川表面高程的季节性变化计算;包括了1景1976年30米分辨率的KH-9 DEM,5景2011年30米分辨率的TanDEM-X,1景2014年和3景2017年30米分辨率的TanDEM-X,可用以计算1976-2000,2000-2011,2011-2017年期间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同时采用Landsat ETM数据勾画,并按照RGI6.0分割了1976年的冰川轮廓数据;右图显示了该数据集的空间和时间覆盖信息,底图为正射校正后KH-9影像。
陈文锋
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之一,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 该地区水循环过程变得愈加脆弱。 因此如何准确估算蒸散发、 掌握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 进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维持粮食产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研究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基于华北平原及周边的8个通量站点,并结合气象及遥感数据,对华北平原农田区域的蒸散发进行估算,并生产了年限为2001-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8天的蒸散发数据集。该模型在交叉验证试验中表现良好, 说明其空间泛化能力较强,适用于区域蒸散发模拟。
雷慧闽
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之一,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 该地区水循环过程变得愈加脆弱。 因此如何准确估算蒸散发、 掌握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 进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维持粮食产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研究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基于华北平原及周边的8个通量站点,并结合气象及遥感数据,对华北平原农田区域的蒸散发进行估算,并生产了年限为1982-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1/12°,时间分辨率为8天的蒸散发数据集。该模型在交叉验证试验中表现良好, 说明其空间泛化能力较强,适用于区域蒸散发模拟。
雷慧闽
新的北半球多年冻土图利用基于规则的GIS模型融合了新的多年冻土范围(Ran et al., 2021b)、气候条件、植被结构、土壤和地形条件以及富冰和富含有机质多年冻土图(yedoma)。与之前的多年冻土图不同,根据多年冻土与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复杂交互作用,我们将北半球多年冻土分为五种类型:气候驱动型、气候驱动型/生态系统改造型、气候驱动型/生态系统保护型、生态系统驱动型和生态系统保护型。除去冰川和湖泊,北半球这五种类型的面积分别为3.66×106km2、8.06×106km2、0.62×106km2、5.79×106km2和1.63×106km2。北半球81%的多年冻土区受到生态系统的改造、驱动或保护,表明生态系统在北半球多年冻土稳定性中的主导作用。气候驱动的多年冻土只占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19%,主要分布在高北极和高山地区,如青藏高原。
冉有华, M. Torre Jorgenson, 李新, 金会军, 吴通华, 李韧, 程国栋
充分了解中国温带半干旱草地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可以提高我们对全球半干旱区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区域内13个站点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数据,结合气象及遥感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生产了年限为1982-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8天的长序列中国温带半干旱草地蒸散发数据集。该数据集在站点实测数据的验证和流域水量平衡的对比中,均表现较好。(详细过程请参阅参考文献)
雷慧闽
公里级、空间完整(无缝)的地表温度产品在全球变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基于遥感观测反演的地表温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融合从热红外和微波观测反演的地表温度,是获取具有一定精度、空间完整地表温度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作者发展了反演中国区域1km、无缝地表温度的方法框架,并生成了相应的数据集(2002-2020). 首先采用基于查找表的AMSR-E/AMSR2 地表温度反演算法反演得到AMSR-E/AMSR2 地表温度,之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对AMSR-E/AMSR2 地表温度进行降尺度,得到1km 地表温度,最后使用多尺度卡尔曼滤波融合AMSR-E/AMSR2 1km地表温度和MODIS地表温度,生成1km无缝地表温度数据集。 地面验证评价结果表明,该LST的均方根误差(RMSE)约为3K,空间分布于MODIS LST、CLDAS LST的一致性较好。
程洁, 董胜越, 施建成
本数据集来源于根河生态保护区复杂地形混交林精细光学遥感试验,实验地点位于根河生态站(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附近,数据获取时间为2016年8月7日9点-17点(北京时间),采样间隔为0.5小时。测量设备为FLIR T440成像仪,通过图像监督分类提取了光照叶片、阴影叶片、光照树干、阴影树干、光照背景和阴影背景共六种组分的亮度温度。经过反射项贡献的去除和发射率校正最终得到六个组分的辐射温度。本数据集有望应用于热红外建模、组分温度反演、蒸散发估算等方面。
卞尊健, 曹彪, 历华, 杜永明, 范闻捷, 肖青, 柳钦火
海冰表面的积雪控制着能量收支,影响海冰的生长和消融,具有重要的气候作用。积雪厚度作为积雪的重要属性之一,对于理解气候变化、估算海冰参量等具有重要意义。被动微波数据可以获取逐日半球尺度的积雪厚度观测数据,但是原先提出的估算方法会产生明显的低估,限制了该方法的进一步应用。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且鲁棒的线性回归公式,通过引入低频信号明显改进了被动微波反演积雪厚度的效果,并且基于AMSR-E,AMSR-2和SSMIS被动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应用该方法生成了2002—2020年逐日南极海冰表面积雪厚度数据集。采用7年的机载Operation IceBridge (OIB) 飞行计划获取的积雪厚度测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采用垂直极化下37和19 GHz的亮温计算得到的极化梯度率(gradient ratio, GR),即GR(37/7),是用于南极海冰表面积雪厚度估算的最优极化梯度率,均方根偏差约为8.92厘米,相关系数为-0.64,并获取了相应的线性回归公式系数。GR(37/19)用于基于SSMIS的积雪厚度估算,用来填补AMSR-E和AMSR-2之间的观测空白。不同辐射计估算的积雪厚度进行了一致性校正。基于高斯误差传递法估算的积雪厚平均不确定度约为3.81厘米,占积雪厚度的12%左右。与Australian Aantarctic Data Centre发布的实测数据对比发现提出的方法明显优于原有的方法,平均差异和均方根偏差约为5.64厘米和13.79厘米,而原有方法的平均差异和均方根偏差约为-14.47厘米和19.49厘米。与Antarctic Sea Ice Processes and Climate 计划发布的船载观测数据对比发现提出的方法略优于原有方法(均方根偏差分别为16.85厘米和17.61厘米),并且该方法在海冰生长期和融化期有着相似的精度,表明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消融季。基于该套数据,我们发现2002—2020年在南极所有海域和季节内海冰表面积雪厚度均呈现降低趋势。该数据可以进一步用于再分析数据的评估,海冰厚度估算和气候模式等方面。
沈校熠, 柯长青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地表能量平衡研究的关键参数,被广泛用于气象、气候、水文、农业和生态等领域研究。卫星(热红外)遥感作为获取全球和区域尺度LST信息的重要手段,容易受到云层覆盖和其他大气条件的影响,导致LST遥感产品时空不连续,极大限制了LST遥感产品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 本数据集的制备首先基于经验正交函数插值方法,利用Terra/Aqua MODIS 地表温度产品重建理想晴空条件下的LST,然后使用累积分布函数匹配方法融合 ERA5-Land再分析数据获取全天候条件下的LST。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原始MODIS遥感产品的时空信息以及再分析数据中的云影响信息,缓解了云层覆盖对LST估算的影响,最终重建得到较高质量的全球0.05°时空连续的理想晴空和全天候LST数据集。 本数据集不仅实现了时空无缝覆盖,并且具有良好的验证精度。重建的理想晴空LST数据在全球17种土地覆盖类型实验区内,平均相关系数(R)为0.971,偏差(Bias)为-0.001 K至0.049 K,均方根误差(RMSE)为1.436 K至2.688 K。重建的全天候 LST 数据与地面站点实测数据的验证结果:平均 R 为 0.895,Bias为0.025 K 至 2.599 K, RMSE为4.503 K至7.299 K。 本数据集的时间分辨率为逐日4次,空间分辨率为0.05°,时间跨度为2002年-2020年,空间范围覆盖全球。
赵天杰, 余沛
按照雅安-昌都,昌都-林芝,林芝-拉萨等分区段,分组分段对川藏铁路新线、川藏公路沿线10km范围内泥石流开展野外调查,填写泥石流调查表,拍摄照片。基于调查的泥石流数据,为川藏交通廊道孕灾背景特征和分布规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该数据详细调查了泥石流危害方式和对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的危害方式;进而在区域尺度、重点路段和典型灾害等不同尺度,沿川藏铁路新线开展泥石流为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估,为川藏铁路的选线提供支撑。
陈华勇, 杨东旭, 柳金峰, 陈兴长
本地表粗糙度数据集来源于滦河流域土壤水分遥感试验中的地面同步观测,分别覆盖(1)70 km×12 km 典型试验区(南北航线)的30个样区以及(2)165 km×5 km复杂试验区(东北—西南航线)的8个样区。数据分别于2018年9月17日、2018年9月18日和2018年9月20日获取,试验测量了每个样区中典型地物的东西(或平行垄)方向和南北(或垂直垄)方向的粗糙度。地表粗糙度以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进行表示,其中均方根高度是垂直方向上粗糙程度的度量,自相关长度作为粗糙程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度量。本数据集经过土壤表面高度数字化、斜度校正、周期校正、粗糙度计算等步骤处理得到。
郭鹏
本数据集包含了全球77个冰川水化学要素(Na+、K+、Mg2+、Ca2+、TDS)的平均浓度、高亚洲典型冰川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及高亚洲八个山系的冰川年径流量。本数据集来自数据集提供者对高亚洲19条冰川的实地监测,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以及文献作者向数据集提供者私下共享的数据资料。本数据集可用于评估气候变暖对冰川侵蚀和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可用于评估气候变暖驱动的冰川消融对下游生态系统和元素循环的潜在影响。
李向应
喜马拉雅地区10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全球范围内的七级以上地震波形数据(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数据包括台站名称、位置,地震事件目录(地震目录来自USGS)筛选出的各个事件到达10个台站的清晰地震波形。波形数据裁剪为P波到达前100S-后300S,格式为SAC格式,头段中含有台站信息,事件信息及方位角等信息。以“台网.台站名.通道.分量.D.年份.儒略日-时分.000000.event”形式命名。
白玲
This is a dataset of shrubline shifts and recruitment including 24 willow shrubline plots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1) Shrub recruitment series; 2) Climatic sensitivity of shrub recruitment; 3) Shrubline shifts and their potential drivers.
Yafeng Wang, Eryuan Liang
青藏高原现有、在建、规划的重大水电梯级开发工程现状基础数据集(2020)包括青藏高原2020年已建设完成、在建设中和已规划的水电站。青藏高原现有、在建、规划的重大水电梯级开发工程现状基础数据集(2020)数据内容包括电站名称、河流名称、上级河流名称、建设地点、装机容量及年发电量。数据以Excel文件储存,格式为xlsx,可直接打开使用。数据通过人工整理加工,制成表格,采取一人录入一人检查的方式,确保数据质量。
杨丽虎
全新世单独轨道参数变化模拟结果(2019-2020)数据集是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模式(水平分辨率:大气与陆面模块约为2°、海洋与海冰模块约为1°),开展考虑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空间分辨率为2°;空间范围:北:50°N,南:20 °N,西:60 °E,东:130°E;地域范围为:欧亚大陆;时间范围为全新世。模拟结果可用于分析全新世单独轨道参数变化影响下欧亚大陆西风季风等变化的分析研究。
张冉
三江源地区土地沙漠化分布数据集源自青藏高原沙漠化格局与变化数据,本数据基于遥感影像、辅助数据等多源数据集成得到。主要使用和参考的数据包括:1)遥感影像数据:选取Landsat提取6 ~ 9月份影像作为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监测的主要数据源,共选择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五期影像监测土地沙漠化, 2)辅助数据:地形数据、土壤类型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Google Earth影像等辅助数据是沙漠化土地解译过程中的重要数据;3)沙漠化指征体系,以风蚀速率、流沙面积占地百分比、植被覆盖度为三个主要指标;4)三江源地区面积为382312 km2,该数据集是从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分布数据中将三江源部分裁切出来,以便单独开展三江源地区的研究分析;5)本数据格式为Shapefile格式。推荐使用arcmap打开数据。
南维鸽
典型矿产开发工程区域水环境数据包含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周边水样检测数据集(2019)、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周边沉积物及土样检测数据集(2019)。数据第一行为经纬度、元素名称,第二行为元素含量单位,第一列为样点编号。数据获取方式为2019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早子沟金矿、大水金矿、忠曲尾矿库周边相关流域采集的水体、沉积物、土壤样品,水样采用美国热电公司iCAP SQ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海光光学AFS-2202E型原子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分析,土壤和沉积物采用IEEXRF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分析,主要分析K、Ca、Na等常量元素和Cr\Ni\Cu\Zn等微量元素含量。数据格式为xlsx,数据质量可靠,可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的水环境综合效应评估。
程昊
典型矿产开发工程区域土地覆被数据包含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覆被数据集(2000)、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覆被数据集(2010)、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覆被数据集(2020)。数据格式为shape file文件,空间分辨率为30m,包含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湿地、水体、苔原、人造地表、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十大类,时间分辨率为年。数据来源于GlobeLand30(全球地理信息公共产品,http://www.globallandcover.com/),经过镶嵌和整编处理获得。源数据的数据精度评价由同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完成,数据的总体精度超过83.50%。该数据集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高精度的基础地理信息,可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的土地覆被综合效应评估,在矿产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程昊
典型矿产开发工程区域社会经济数据包含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数据集(1949、1953、1965、1970、1978-2018)、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经济社会数据集(2000-2017)、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经济社会数据集(2000-2017)。数据第一行为经济社会指标,第二行为指标单位,第一列为年份。数据来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年鉴、合作市统计年鉴、玛曲县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整理加工,制成表格,采取一人录入一人检查的方式,确保数据质量。数据格式为xlsx,精度为年,可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成矿带超大型金矿带典型矿产开发区域的经济社会综合效应评估。
程昊
本数据集来源于滦河流域土壤水分遥感试验中的多频多角度地基微波辐射计与雷达主被动协同观测试验。试验地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昕元牧场(115.93°E, 42.04°N),数据获取于2018年夏季。数据集包含四个部分,即:亮温数据、后向散射数据、土壤数据和植被数据。微波亮温数据由RPG-6CH-DP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得到,包含三个微波波段(L, C和X)的水平和垂直极化亮温,观测入射角变化范围为30-65° (2.5°间隔),数据测量时间间隔为0.5小时。主动微波数据由地基雷达(GBSAR)观测得到,包含了L和C波段四种极化(VV, VH, HH, HV)下的后向散射系数,观测入射角变化范围为30-65°(2.5°间隔)。土壤数据包含地表粗糙度和6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1 cm, 3 cm, 5 cm, 10 cm, 20 cm, 50 cm),采样间隔为10分钟;植被数据为草地的植被含水量。 试验观测时间从2018年8月18日持续到9月25日,数据涵盖的草地多频多角度微波亮温、后向散射系数以及土壤和植被等相关配套数据为陆表微波辐射散射建模与验证、主被动微波亮温降尺度、土壤水分反演算法发展和验证提供了重要资料。
赵天杰, 胡路, 耿德源, 施建成
中国逐日雪深模拟预估数据集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NEX-GDPP模式数据集作为依托,预估的中国未来逐日雪深数据,其中雪深模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以当天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数据和当天雪深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层,次日的雪深数据作为模型目标层对模型搭建,然后运用国家气象站数据对搭建的雪深模拟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进行训练,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迭代时空模拟能力较好;累积雪盖持续时间、累积积雪深度的模拟值和验证值的空间相关性为0.97和0.87,累积雪深的时间和空间相关性分别为0.92和0.91。在模型最优基础上,用此模型迭代模拟未来中国区域内逐日雪深数据。该数据集可以为中国未来雪灾风险评估、积雪范围变化研究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该数据基本信息如下:历史基准时段(1986~2005年)、未来模拟(2016~2065年)两个时间段,以及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20个气候模式。其空间分辨率为0.25°*0.25°。该数据的投影方式为EASE-Gr,数据保存格式为nc格式。 下面是nc中数据文件信息 time:时长(单位:天)历史基准时段(起始时间:1986年1月1日,终止时期:2005年12月31日) 未来模拟(起始时间:2016年1月1日,终止时期:2065年12月31日) longitude = 320矩阵共320列 latitude = 160矩阵共160行 depth:雪深(cm) X Dimension: Xmin = 60.125; //矩阵x方向左下角网格的角落点坐标 Y Dimension: Ymin = 15.125; //矩阵y方向轴左下角网格的角落点坐标
陈虹举, 杨建平, 丁永建
西藏中部申扎地区的古生代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完整,是我国西藏泥盆系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该地区泥盆纪地层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度的地质调查,最初认为自下而上由中泥盆达尔东群和上泥盆统查果罗玛组组成,然而研究区泥盆系古生物学和地层研究进展异常缓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框架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本次科考对研究区达尔东组层型剖面及周边区域下泥盆统开展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和系统采样,拟进一步开展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研究,提高研究区泥盆纪地层对比精度。达尔东组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富含腕足类、珊瑚类、头足类、牙形类、和竹节石化石。SZ2剖面沿达尔东组层型剖面西侧的一个断崖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出5个岩石序列,1)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灰岩,中部发育交错层理,产腕足类和海百合化石碎片;2)灰白色薄-中层粉砂岩;3)浅灰色、灰色薄-中层灰岩,见复体珊瑚和海百合茎化石;4)灰色中-厚层灰岩;5)浅灰色中层灰岩,见海百合茎化石碎片,上部覆盖较多。本数据集包括西藏申扎地区达尔东组SZ2剖面的柱状图和野外照片。
郭文
西藏中部申扎地区的古生代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完整,是我国西藏泥盆系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该地区泥盆纪地层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度的地质调查,最初认为自下而上由中泥盆达尔东群和上泥盆统查果罗玛组组成,然而研究区泥盆系古生物学和地层研究进展异常缓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框架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本次科考对研究区达尔东组层型剖面及周边区域下泥盆统开展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和系统采样,拟进一步开展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研究,提高研究区泥盆纪地层对比精度。达尔东组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富含腕足类、珊瑚类、头足类、牙形类、和竹节石化石。本数据集包括西藏申扎地区达尔东组SZ1剖面的柱状图和野外照片。
郭文
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发育了相对完整、连续的志留纪地层,是研究中国温洛克世-普里道利世牙形类动物最经典区域之一。亚来2号剖面位于亚来乡西侧的山崖边,主要出露志留系普鲁组地层,主要由生屑粒泥灰岩组成,夹少量泥晶灰岩、泥粒灰岩和钙质粉砂岩,见大量头足类和牙形类化石及少量双壳类和珊瑚类分子。岩石组合和生物组合类型反映出普鲁组形成于沉积速率较低的浅海沉积环境。该组内部自下而上识别出温洛克世-普里道利世的5个牙形类生物带,分别为Ozarkodina sagitta sagitta 带, Kockelella crassa带、Kockelella variabilis variabilis间隔带、Polygnathoides siluricus带和“Ozarkodina” eosteinhornensis s.l.间隔带。基于下伏地层笔石类和普鲁组牙形类化石研究,表明普鲁组形成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普里道利世。其中,牙形分子Wurmiella alternata仅见于冈瓦纳大陆及周缘区,而其它牙形分子均为广布型分子,表明温洛克世-普里道利世牙形类动物古地理分区不明显。本数据集包括西藏聂拉木志留系亚来2号剖面柱状图和野外剖面照片。
郭文, 陈中阳
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古生代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完整,是我国西藏古生代地层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早期的地层划分和古生物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认为珠峰地区地层年代主要属于石炭纪-二叠纪,之后在聂拉木亚来地区识别出奥陶纪标准化石,并建立起奥陶系标准序列。然而研究区奥陶系古生物学和地层研究进展异常缓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框架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本次研究首次报道西藏聂拉木地区晚奥陶世介形类16属30种。亚来水厂剖面甲曲组产出介形类以古足介目类和圆足介目类为主,少量速足介目类。根据该剖面介形类时代特征可以推断甲曲组应属于晚奥陶世早期,大致为Sandbian-Katian期。介形类生态组合为艾菲尔生态型,指示甲曲组在沉积时为近岸浅水环境。晚奥陶世喜马拉雅地层区与华南扬子区及塔里木介形类面貌相似,应属于相同的生物地理分区。本数据集包括西藏聂拉木地区甲曲组剖面的柱状图和野外剖面照片。
宋俊俊
生物地层是古生代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西藏地区古生代重要生物门类的生物地层序列已初步建立,然而由于地处偏远,高海拔以及大范围的高寒山区,前期的西藏地层和古生物研究还停留在初步的勘察阶段。古生代标准化石的收集和识别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喜马拉雅、拉萨、羌塘地块及其周边弧盆体系中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盆地演化进程。本次研究在西藏聂拉木地区普鲁组(喜马拉雅地块,志留系温洛克统-普里道利统亚来2号剖面,GPS坐标:28°24′17″ N, 86°5′48″ E)、申扎地区达尔东组(拉萨地块,下泥盆统布拉格阶-埃姆斯阶SZ1和SZ2剖面,GPS坐标:31°8′36.63″ N, 88°38′39.22″ E和31°7′56″ N, 88°37′47″ E)和四川龙门山地区长滩子组(松潘-甘孜地块,上泥盆统法门阶龙门山剖面,GPS坐标:31°54′3.55″ N, 104°42′29.82″ E)采集和鉴定了大量的古生代化石,主要包括牙形类、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层孔虫。本数据集包括上述4条剖面的古生物化石鉴定单。
郭文, 梁昆, 陈中阳
碳循环受全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各储库碳通量相对变化的影响。地质历史中重要转折期,海相碳酸盐岩δ13C常出现大幅度的偏移,碳同位素的正向偏移与有机碳大规模埋藏或初级生产力提高有关。欧美地区志留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进行高精度地层对比时, 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中温洛克世-普里道利世普鲁组共采集43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冈瓦纳大陆北缘碳循环过程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亚来2号剖面碳同位素在Ludlow期表现出明显的正偏特征,可以与全球其他剖面碳同位素曲线相对比,反映出这一时期全球海相碳循环异常。本数据集包括43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陈中阳
本数据为降水数据,是热带降水测量任务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逐月降水产品TRMM 3B43,融合青藏高原为主主体的范围区域(25~40°N;73~105°E)内332个气象站点降水数据,该气象站降水数据源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本数据集采用站点3°插值优化变分订正方法计算获得的再分析数据集。时间跨度为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月样本资料,空间覆盖范围是25~40°N;73~105°E,空间分辨率为1°*1°。
徐祥德, 孙婵
该数据集为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流域水文站河水的季节性水文观测数据。共两个水文站:1、黄河中游龙门水文站,为2013年逐周水文数据,包括水温(T)、径流量(Qw)、物理侵蚀速率(PER)、pH。2、黄河唐乃亥水文站,为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河水逐月数据,包括径流量(Qw)、泥沙量(silt)、pH、EC。该数据集委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站工作人员观测,为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下水文学、水化学、水圈循环等研究提供基础水文资料。
金章东, 赵志琦
基于12.5m DEM以及遥感影像解译可以清晰地识别红河断裂、南汀河断裂以及澜沧耿马断裂沿线发育陡坎、错断的河流、闸门脊、挤压脊等构造地貌,为野外进一步核查提供了基本数据。通过对断裂沿线错断地貌的分析以及对第四纪断层露头的精细构造解析,以确定断裂的运动学特征。水系的偏折以及错断的地质、地貌单元指示红河断裂右旋位错量为几十米至~50 km。南汀河断裂沿线发育一系列大型冲沟的左旋位错、断层槽谷、断层三角面,陡坎等构造地貌。澜沧-耿马断裂沿线以右旋走滑为主。
王洋
川藏交通廊道泥石流分布数据包含两个图层,一个为点图层,主要标注泥石流沟口位置,另外一个为面状图层,为泥石流沟的流域范围。该数据的来源为遥感判识和地面调查的方法相结合,首先使用遥感影像对区域的泥石流沟位置进行解译,进而沿着川藏铁路和川藏公路等交通干线进行泥石流沟的地面调查,对遥感解译的数据进行校验,最终获取较为可靠的泥石流分布数据。该数据可以用于川藏交通廊道泥石流分布规律分析、多尺度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和风险评估。
陈华勇, 柳金峰, 杨东旭, 陈兴长
化学风化研究对于理解高原隆升如何调节气候变化机制、圈层元素物质循环等有重要意义。该数据集为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流域水文站河水的季节性常量元素浓度及稳定同位素数据。共两个水文站:1、黄河中游龙门水文站,为2013年采集的高分辨率(逐周)样品数据,元素浓度包括K、Ca、Na、Mg、SO4、HCO3、Cl等。采集水样的阳离子数据均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ICP-AES上测试,阴离子数据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离子色谱仪(ICS1200)上测试, 不确定度均为5%以内,HCO3为滴定法测试。河水高分辨率(每周)Li同位素数据,于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MC-ICP-MS测试,测试精度2SD好于5‰;2、黄河唐乃亥水文站,为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采集的河水(逐月)数据集,常量元素浓度包括K、Ca、Na、Mg、SO4、HCO3、Cl等,稳定同位素数据包括S、O、H。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下现代风化过程,为研究流域物理侵蚀、化学风化提供了第一手可靠资料。
金章东, 赵志琦
数据源为Copernicus Global Land Service (CGLS),下载地址为:(https://lcviewer.vito.be/)。该数据提供了一期川藏交通廊道(含G317、G318、川藏铁路)的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覆被数据使用遥感影像自动提取的方法,遥感影像获取时间介于2015年至2019年间,分类算法采用PROBA-V,分类精度为80%。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灌木、草地、落地、实体、建筑用地等类型。数据的原始空间分辨率为100m,经重采样后空间分辨率为250m。数据地理坐标系为WGS1984,投影坐标系为墨卡托投影。数据存储格式为Tiff文件。
眭天波
川藏交通廊道植被分类数据由《1:400万中国植被图》(1979年)数字化而成,数字化后的数据也采用等积圆锥投影,并可利用GIS软件转换为其他投影,完成时间为1990年。该数据为面shp数据,其属性包含植被编码及其含义,具体情况可参考《中国植被编码设计说明》,其中有对1:400万中国植被图的植被编码的详细说明。数据基本包括自然植被和农业植被两部分,区域为川藏交通廊道。植被根系的发育、是否喜水等特性是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统计研究植被类型与灾害之间的关系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类型也可作为评价灾害风险评价的关键因子。
王俪璇
中国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数据根据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5年编制并出版的《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数字化生成, 采用了传统的“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基本制图单元为亚类,共分出12土纲,61个土类,227个亚类。土壤属性数据库记录数达2647条,属性数据项16个,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种类型土壤及其主要属性特征。数据来自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根据1:100万中国土壤图数字化生成。比例尺为1:100w
王俪璇
使用Landsat5,7,8影像的NDVI对川藏交通廊道1985-2020年植被覆盖度进行提取。数据一共分为7期,每期时间跨度为5年。来源于USGS(https://www.usgs.gov/core-science-systems/nli/landsat/landsat-surface-reflectance)。 植被覆盖度一共分为7期,每期时间跨度为5年。其计算流程主要分为三步,一是获取该时间段内云量分数低于20的所有影像,计算其NDVI值,在使用中位数合成的方法合成当期的NDVI图;第二步是计算该区域的NDVI最大值与最小值NDVImax与NDVImin;第三步通过公式FVC=(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得到植被覆盖度。由于使用了Landsat数据,原始植被覆盖度产品空间分辨率为30m,采样1000m后得到此数据。
眭天波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地形演化历史对于检验高原生长动力学模型和理解高原隆升过程十分重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怀头他拉剖面进行了综合物源分析。物源分析结果显示,在13-8 Ma期间,碳酸质岩屑比例显著增加 (由< 7 %增加到> 20 %),Al2O3/SiO2比值逐步上升(由20 %上升到29 %),显著的εNd值下降 (由-9.9下降到-12.4),前寒武纪(>550 Ma)的碎屑锆石的比例显著增加 (由24 %增加到60 %)。通过与周缘潜在物源区的对比,新的数据指示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物源区在13-8 Ma期间由东昆仑山转变为祁连山。于是,我们推断祁连山南部在中-晚中新世经历了显著的地形生长。综合遍布祁连山的中-晚中新世构造变形记录和同时期周缘盆地的沉积环境、物源区和气候指标的转变,本研究认为祁连山与周缘盆地之间高起伏地形形成于中-晚中新世。
李朝鹏, 郑德文
数据覆盖区域为川藏交通廊道,为矢量线数据。数据定义了其活动时期,并对其进行了命名。描述了断层走向、性质、活动时期、出露情况。但内容有所缺失,次级断裂带没有命名。此数据集川藏交通廊道范围内共有590条线状要素,但有部分线状要素为同一断裂带的多部分要素。活动断裂带往往是不同板块、不同地块的结合带,是地壳的相对薄弱带,易诱发极为严重的地震灾害,也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集中发育带。对断裂带位置及性质的判断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地质灾害的关键因子。
王俪璇
数据集包含川藏交通廊道河流、湖泊数据。按照等级将河流划分为1-4级。并对河流进行了编号及地理编码。该数据既可作为区域地理底图的基本要素,也可作为水文区域划分的基本条件。该数据来源未全国1:100万基础地理数据,覆盖全国陆地范围和包括台湾岛、海南岛、钓鱼岛、南海诸岛在内的主要岛屿及其临近海域,共77幅1:100万图幅,该数据整体现势性为2015年。数据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经纬度坐标。
王俪璇
数据源于全国1∶100w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矢量化而成。根据川藏交通廊道区域范围及1:100w地形图图幅划分方式,使用了H45、H46、H47、H48、I45、I46、I47、I48八幅标准图幅的地质图,数据源格式为wp区文件,利用相关软件转化为shp格式的矢量文件,可用ARCIGS软件查看、编辑。本数据含有含地层、地层符号、岩石类型等基础地质信息。地质数据的获取,能够基本了解到川藏交通廊道范围内的地层、岩性情况,有利于追溯泥石流、滑坡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
王俪璇
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成为地貌。此数据集为川藏交通廊道区域范围内,精度为90m的地貌数据,数据格式为tif.。数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数字化而成,根据海拔、起伏程度等对平原、丘陵、台地等地貌进行了分类,数据的精度较低,研究区范围内地貌种类较少。各类地貌在地域上的组合和垂向上的分异,不仅对气候、水文的变化和土壤、生物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对工农业生产、水利和交通建设有重大的影响,而且还是生态环境演化、治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王俪璇
数据源自雷达地形测绘SRTM产品,下载地址为http://gdex.cr.usgs.gov/gdex/。在下载网站导入川藏交通廊道shp边界,以选择研究区范围的图幅,利用ARCGIS软件合并成一幅。数据的精度90m,格式为栅格数据。数据大小136MB。区域为川藏交通廊道。该数据适用于1:10万的相关地形数据的提取,如坡度、坡向、河道河网等地形因子数据等,作为川藏交通廊道地形分析的基础数据,有助于认识全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对于大区域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王俪璇
青藏高原土壤温湿度观测网(Tibet-Obs)始建于2008年,包括玛曲、那曲、阿里和狮泉河四个站网,目前已连续运行超过十年,并被NASA的土壤水分主被动卫星SMAP选定为其产品的地面验证点,促进了青藏高原遥感产品和模型模拟的评估和改进。本研究详细梳理了各观测站网的现状及其应用情况,并基于已有观测数据发展了一套长时序(2009-2019)地表土壤湿度(5 cm)观测数据集,主要包含四个站网各站点的15分钟原始观测数据以及玛曲和狮泉河站网的升尺度区域土壤湿度数据。
张佩, 郑东海, 文军, 曾亦键, 王欣, 王作亮, 马耀明, 苏中波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的兰州大学祁连山区寺大隆样区红外相机数据。寺大隆样区的典型生境是森林,主要树种为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马鹿、马麝、狍、蓝马鸡等。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移动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上设置目录存储照片及录像文件。 2.处理误拍或无效照片。删除风吹草动、曝光、没有动物存在或者任意形式的无效照片。3.物种鉴定。 (1)动物识别图像库建设,每一个调查单元建立一个动物识别图像库,该库主要用于物种识别人员的培训,便于其快速掌握物种鉴别特征,准确识别物种。 (2)有效照片的处理:对于能够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录像),在自动相机(视频)记录表填写动物名称、数量、环境信息等;如果一张照片上有两种动物或两种以上动物,则各填写一行;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在动物名称一栏填写无法识别,并填写数量、环境信息等,并在照片处理一栏填写“未处理”;对于家禽家畜等,填写动物家禽家畜的名称及数量;对于人,在动物名称处填写“牧民、游客、护林员”等。 (3)其它信息:环境信息记录,应根据照片(录像),填写以下环境信息:温度:依照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填写。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积雪:有或无。行为:觅食、饮水、捕食、交配、打斗、争食、驱赶、嬉戏、奔跑、休息、行走、警戒等。动物年龄:幼、亚、雌、雄、未知。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文件编号,文件格式,文件夹编号,相机编号,布设点位编号,拍摄日期,拍摄时间,工作天数(天),要素,物种名称,幼,亚,雌,雄,未知,总数,行为,温度(℃),天气,积雪。
张立勋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的兰州大学祁连山区祁丰样区红外相机数据。隶属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面,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北麓,东与大河乡相望,南接青海省祁连县、天峻县,西连酒泉市肃北县,北靠酒泉肃州区、嘉峪关市、玉门市,祁丰样区的典型生境是荒漠、高山裸岩,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雪豹、猞猁、白唇鹿、岩羊等。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移动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上设置目录存储照片及录像文件。 2.处理误拍或无效照片。删除风吹草动、曝光、没有动物存在或者任意形式的无效照片。3.物种鉴定。 (1)动物识别图像库建设,每一个调查单元建立一个动物识别图像库,该库主要用于物种识别人员的培训,便于其快速掌握物种鉴别特征,准确识别物种。 (2)有效照片的处理:对于能够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录像),在自动相机(视频)记录表填写动物名称、数量、环境信息等;如果一张照片上有两种动物或两种以上动物,则各填写一行;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在动物名称一栏填写无法识别,并填写数量、环境信息等,并在照片处理一栏填写“未处理”;对于家禽家畜等,填写动物家禽家畜的名称及数量;对于人,在动物名称处填写“牧民、游客、护林员”等。 (3)其它信息:环境信息记录,应根据照片(录像),填写以下环境信息:温度:依照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填写。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积雪:有或无。行为:觅食、饮水、捕食、交配、打斗、争食、驱赶、嬉戏、奔跑、休息、行走、警戒等。动物年龄:幼、亚、雌、雄、未知。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文件编号,文件格式,文件夹编号,相机编号,布设点位编号,拍摄日期,拍摄时间,工作天数(天),要素,物种名称,幼,亚,雌,雄,未知,总数,行为,温度(℃),天气,积雪。
张立勋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的兰州大学祁连山区哈溪样区红外相机数据。哈溪样区的典型生境是森林,主要树种为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马鹿、马麝、狍、蓝马鸡等,该区放牧严重,人类活动频繁。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移动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上设置目录存储照片及录像文件。 2.处理误拍或无效照片。删除风吹草动、曝光、没有动物存在或者任意形式的无效照片。3.物种鉴定。 (1)动物识别图像库建设,每一个调查单元建立一个动物识别图像库,该库主要用于物种识别人员的培训,便于其快速掌握物种鉴别特征,准确识别物种。 (2)有效照片的处理:对于能够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录像),在自动相机(视频)记录表填写动物名称、数量、环境信息等;如果一张照片上有两种动物或两种以上动物,则各填写一行;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在动物名称一栏填写无法识别,并填写数量、环境信息等,并在照片处理一栏填写“未处理”;对于家禽家畜等,填写动物家禽家畜的名称及数量;对于人,在动物名称处填写“牧民、游客、护林员”等。 (3)其它信息:环境信息记录,应根据照片(录像),填写以下环境信息:温度:依照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填写。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积雪:有或无。行为:觅食、饮水、捕食、交配、打斗、争食、驱赶、嬉戏、奔跑、休息、行走、警戒等。动物年龄:幼、亚、雌、雄、未知。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文件编号,文件格式,文件夹编号,相机编号,布设点位编号,拍摄日期,拍摄时间,工作天数(天),要素,物种名称,幼,亚,雌,雄,未知,总数,行为,温度(℃),天气,积雪。
张立勋
该数据集包含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大通河流域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连城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2.737E,36.692N,海拔2903m。该数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软件包进行处理。该物候相机采用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2592*1944,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绿度指数物候期计算,需要根据感兴趣区域计算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进行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对于覆盖度,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光照不太强的图像,然后将图像分割为植被和土壤,计算每张图像的植被像素占计算区域内的比例作为该图像对应的覆盖度,在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完成以后,再按用户指定的时间窗口对原始覆盖度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滤波后的得结果为最终的时间序列覆盖度。本数据集包括相对绿度指数(GCC)和覆盖度。因物候相机内置时钟错误,3月1日之前的影像为夜间拍照,照片无法使用,因此数据缺失。
赵长明, 张仁懿
数据集包含2002年至2018年中国陆地土壤水分数据,单位为m³/m³,时间分辨率为月,空间分辨率为0.05°。它由3个被动微波遥感产品制成: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 AMSR-E 的 Level 3 土壤水分数据和 AMSR2 的 Level 3 土壤水分数据,以及由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和法国空间生物圈研究中心(CESBIO)研发的 SMOS 产品的土壤水分数据。为了应对被动微波土壤水分产品空间分辨率低的不足,研究人员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建立了空间权重分解(SWD)模型,其中,TVDI由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地表温度(LST)MYD11C3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MYD13C2数据计算而来。整体而言,降尺度的土壤水分产品与实地测量结果一致(R >0.78),且均方根误差较低(ubRMSE < 0.05 m³/m³),这表明数据在整个时间序列中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数据集可以广泛应用于水文及干旱监测,并且可以作为生态和其他地球物理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毛克彪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高寒草甸草原混合超级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路旁侧,下垫面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混合。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98°35′41.62″E,北纬 37°42′11.47″N,海拔3718m。该物候相机采用垂直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2592*1944,本数据集中的物候照片是在每天12:10拍摄的,拍摄时间误差在±10 min。图片命名方式为BSDCJZ BEIJING_IR_Year_Month_Day_Time.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9月14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连城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该站由于设备损坏,本年度数据缺失严重。站点位于甘肃永登连城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吐鲁坪,下垫面为森林。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2.737E,36.692N,海拔2903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7月25日至2020年10月20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四道桥超级站叶面积指数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海拔870 m,下垫面是柽柳。观测在四道桥超级站(101.1374E, 42.0012N)旁开展,样方1个,大小约30m×30m,每个样方内布设5个冠层下节点和1个冠层上节点。 本数据集由叶面积指数无线传感网(LAINet)获取,该仪器原始观测数据为仪器自动获取的每个节点逐日逐小时的光照数据(Level0),利用LAINet软件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逐节点计算每天LAI(Level1),进一步对无效值识别与填充,并7天滑动平均消除天气变化对LAI计算的影响(Level2),对有多个LAINet节点的观测子区,节点的均值为该子区的最终观测值(Level3)。 本次发布的数据集为处理后的Level3产品,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Qu et al. (2014)。
刘绍民, 屈永华,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7月26日至2020年10月20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混合林站叶面积指数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海拔870 m,下垫面是胡杨与柽柳混合。观测在混合林站(101.1335E, 41.9903N)旁开展,样方大小约30m×30m,每个样方内布设5个冠层下节点和1个冠层上节点。 本数据集由叶面积指数无线传感网(LAINet)获取,该仪器原始观测数据为仪器自动获取的每个节点逐日逐小时的光照数据(Level0),利用LAINet软件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逐节点计算每天LAI(Level1),进一步对无效值识别与填充,并7天滑动平均消除天气变化对LAI计算的影响(Level2),对有多个LAINet节点的观测子区,节点的均值为该子区的最终观测值(Level3)。 本次发布的数据集为处理后的Level3产品,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Qu et al. (2014)。
刘绍民, 屈永华,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5月31日以前,和2020年9月2日以后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四道桥超级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2020年5月31日至2020年9月2日,由于物候相机供电故障,造成时间缺失,另外,在9月2日重新安装相机时,由于相机经过移动重新安装,造成视场内的目标物与5月31日以前有所变化,可能会造成前后数据的不一致性。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四道桥,下垫面是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74E, 42.0012N,海拔873m。仪器由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并进行处理。物候相机集成数据获取与数据传输功能。相机采用垂直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1280*720,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物候期的计算,首先,根据感兴趣区计算物候指标,如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本数据集为该站点2020年相对绿度指数(GCC)。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
刘绍民, 屈永华,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阿柔超级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亚高山山地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643E, 38.0473N,海拔3033m。仪器由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并进行处理。物候相机集成数据获取与数据传输功能。相机采用垂直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1280*720,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物候期的计算,首先,根据感兴趣区计算物候指标,如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本数据集为该站点2020年相对绿度指数(GCC)。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
刘绍民, 屈永华,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202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该仪器由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并进行处理。物候相机集成数据获取与数据传输功能。相机采用垂直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1280*720,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物候期的计算,首先,根据感兴趣区计算物候指标,如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本数据集为该站点2020年相对绿度指数(GCC)。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
刘绍民, 屈永华, 车涛, 徐自为,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7月10日至2020年9月20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叶面积指数观测数据。站点(100.376° E, 38.853° N)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海拔1556m,下垫面是玉米。观测样方共计6个,每个样方大小约30m×30m,经纬度分别为(100.376°E, 38.853°N)、(100.377° E, 38.858°N)、(100.374°E, 38.855°N)、(100.374°E, 38.858°N)、(100.371°E, 38.854°N)、(100.369°E, 38.854°N)。每个样方内布设5个冠层下节点和1个冠层上节点。 本数据集由叶面积指数无线传感网(LAINet)获取,该仪器原始观测数据为仪器自动获取的每个节点逐日逐小时的光照数据(Level0),利用LAINet软件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逐节点计算每天LAI(Level1),进一步对无效值识别与填充,并7天滑动平均消除天气变化对LAI计算的影响(Level2),对有多个LAINet节点的观测子区,节点的均值为该子区的最终观测值(Level3)。 本次发布的数据集为处理后的Level3产品,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Qu et al. (2014)。
刘绍民, 屈永华, 车涛, 徐自为,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2020年8月1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石羊河流域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民勤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3.668E,39.208N,海拔1020m。该数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软件包进行处理。该物候相机采用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2592*1944,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绿度指数物候期计算,需要根据感兴趣区域计算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进行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对于覆盖度,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光照不太强的图像,然后将图像分割为植被和土壤,计算每张图像的植被像素占计算区域内的比例作为该图像对应的覆盖度,在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完成以后,再按用户指定的时间窗口对原始覆盖度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滤波后的得结果为最终的时间序列覆盖度。本数据集包括相对绿度指数(GCC)。该站物候相机安装时间为2020年8月11日。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石羊河流域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西营河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855E,37.561N,海拔3616m。该数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软件包进行处理。该物候相机采用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2592*1944,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绿度指数物候期计算,需要根据感兴趣区域计算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进行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对于覆盖度,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光照不太强的图像,然后将图像分割为植被和土壤,计算每张图像的植被像素占计算区域内的比例作为该图像对应的覆盖度,在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完成以后,再按用户指定的时间窗口对原始覆盖度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滤波后的得结果为最终的时间序列覆盖度。本数据集包括相对绿度指数(Gcc)。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柴达木盆地哈尔腾河流域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苏干湖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4.125°E,38.992N,海拔2798m。该数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软件包进行处理。该物候相机采用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2592*1944,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绿度指数物候期计算,需要根据感兴趣区域计算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进行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对于覆盖度,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光照不太强的图像,然后将图像分割为植被和土壤,计算每张图像的植被像素占计算区域内的比例作为该图像对应的覆盖度,在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完成以后,再按用户指定的时间窗口对原始覆盖度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滤波后的得结果为最终的时间序列覆盖度。本数据集包括相对绿度指数(Gcc)。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2020年2月3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寺大隆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9.926E,38.428N,海拔3146m。该数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软件包进行处理。该物候相机采用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2592*1944,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绿度指数物候期计算,需要根据感兴趣区域计算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进行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对于覆盖度,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光照不太强的图像,然后将图像分割为植被和土壤,计算每张图像的植被像素占计算区域内的比例作为该图像对应的覆盖度,在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完成以后,再按用户指定的时间窗口对原始覆盖度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滤波后的得结果为最终的时间序列覆盖度。本数据集包括相对绿度指数(GCC)。2月3日之前的照片因设备故障无法使用。
赵长明, 张仁懿
本数据包括苏门答腊下方俯冲板块的三维温度场(摄氏度),含水率(wt%),脱水率(wt%/km)、岩石相变分布,俯冲速度场(cm/yr),海岸线和火山分布等。数据坐标暂为直角坐标系,其中坐标原点为 (98.10E, 2.40S),x+方向为北起顺时针230度,y+方向为北起顺时针140度,z+方向为垂直向下,单位公里。数据来源方法为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俯冲达到稳态后的物理计算值。其中温度场误差范围为±10摄氏度,速度场误差范围为±0.1cm/yr。该数据可用于对该俯冲带的地球物理场分析。
季颖锋
该数据集包含2020年3月10日至2020年12月31日疏勒河流域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瓜州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5.673E,41.405N,海拔2014m。该数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软件包进行处理。该物候相机采用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2592*1944,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绿度指数物候期计算,需要根据感兴趣区域计算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进行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对于覆盖度,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光照不太强的图像,然后将图像分割为植被和土壤,计算每张图像的植被像素占计算区域内的比例作为该图像对应的覆盖度,在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完成以后,再按用户指定的时间窗口对原始覆盖度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滤波后的得结果为最终的时间序列覆盖度。本数据集包括相对绿度指数(GCC)。3月10日之前的数据由于存储卡到达上限已覆盖;5月31日调整摄像头方位。
赵长明, 张仁懿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盆地和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的古地磁数据,这套数据是用以重建这两个盆地的磁性地层,进而结合其它年代学手段,建立两盆地高精度年代学标尺。所有数据均为热退磁数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可可西里盆地顶部1000米左右地层的古地磁数据;二是四川盆地底部地层的古地磁数据。数据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测试完成。初步的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梁文天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2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连城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永登连城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吐鲁坪,下垫面是森林。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2.737E,36.692N,海拔290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共2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2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2m、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2m、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SWP_1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1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1) 该数据集包含中国贵州织金新华磷矿(早寒武世)以及瓮安磷矿(震旦世)的化学成分分析,包括贵州织金和瓮安磷矿的全岩化学成分,贵州织金和瓮安磷矿的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数据,贵州织金和瓮安磷矿中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旨在从主微量地球化学角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角度给出贵州磷块岩的成因和稀土富集机制;2)2017-2021年,全岩化学分析由澳实分析检测(广州)有限公司测试所得,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由贵州同微测试科技有限公司测试所得,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由北京科荟分析技术有限公司测试所得;3)该数据集能够很好的展现贵州织金磷矿和瓮安磷矿的化学组成及同位素地球化学信息;4)该数据对于详细理解贵州织金和瓮安磷矿的形成过程和稀土元素富集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泽阳, 邢介奇
1) 该数据集包含中国贵州织金新华磷矿(早寒武世)以及瓮安磷矿(震旦世)的矿物组成分析,包括贵州织金和瓮安磷矿的全岩XRD数据,贵州织金磷矿的SEM数据和TEM数据,旨在从微米尺度到纳米及亚纳米尺度给出贵州磷块岩的宏观及微观矿物组成信息;2)2017-2021年,三个数据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XRD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获得。其中全岩XRD数据是将样品磨成粉末测试获得,SEM图是将块状样品制成薄片观察所得,TEM图则利用粉末法、离子减薄法、超薄切片法、FIB法制备样品观察所得。3)该数据集能够很好的展现贵州织金磷矿和瓮安磷矿的矿物组成成分;4)该数据对于详细理解贵州织金和瓮安磷矿的矿物组成、形态、矿物之间分布状态、具有归纳意义,对于理解该地区磷矿沉积环境、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邢介奇, 张泽阳
本项目经过采样测试等工作已产生的数据如下所述: (1)2017年从广东仁居稀土矿区采集的2#和3#钻孔的基岩岩心样品,经过机械碎样、切片、单矿物挑选,通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与成矿重点实验室,澳实分析检测(广州)测试公司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可见光-短波红外反射光谱、电子显微镜等仪器,测试产生广东仁居稀土矿床2#和3#钻孔的矿物组成、铁氧化物组成、全岩化学成分、矿物化学成分、稀土赋存态等数据; (2)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与成矿重点实验室合成针铁矿样品,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仪等仪器,测试合成样品的物相、形貌以及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将合成针铁矿对稀土离子模拟吸附实验,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稀土离子浓度,表征稀土离子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量与吸附行为;使用表面络合模型软件Visual Minteq拟合吸附数据测定稀土离子的内禀吸附常数。 (3)2018年分别在广东茂名和山西临汾获得高岭石及埃洛石样品,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仪等仪器,测试样品的物相、形貌以及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利用高岭石和埃洛石进行稀土离子模拟吸附实验,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稀土离子浓度,表征稀土离子在高岭石和埃洛石表面的吸附量与吸附行为。 (4)2018年11月,在江西赣州宁都县变质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采集变质岩风化剖面样品32件,经过机械碎样、切片、化学顺序提取、全岩酸溶实验,通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与成矿重点实验室,澳实分析检测(广州)测试公司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ettler-Toledo FiveEasy Plus™ pH计、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仪器测试,产生变质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剖面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土壤磨蚀pH值、薄片鉴定、SEM图像数据; (5)2021年在广东省东源县进行稀土矿勘察工作,完成17处剖面的采样工作,采集样品62件并对62件样品进行了离子相提取和化学分析; 经过测试分析可以为风化淋积型稀土矿床中稀土元素的富集、迁移及成矿提供理论依据。
黄健, 杨美君, 林枭举, 黄玉凤
2019、2020年从陕西华阳川铀及多金属矿区采集的钻孔(ZK2407/ZK3204/ZK2403/ZK5604)岩心样品,经过机械碎样,通过中陕核工业集团综合分析测试有限公司,利用iCAP Q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试华阳川矿区钻孔样品的稀土含量。 样品采自陕西华阳川矿区钻孔岩心,测试称取0.1000g样品于密闭溶样器中,加入1ml氢氟酸,0.5ml硝酸,盖盖并拧紧缸套盖。于185℃保温24h,取出冷却,在电热板上蒸发至干,再加0.5ml硝酸蒸发至干并重复一次,加(1:1)的硝酸5ml加热提取,转入50ml容量瓶中,定至刻度并摇匀。用ICP-MS进行测定。按《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G 0130-2006)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杨帅
2019年从陕西华阳川铀及多金属矿区采集的钻孔(ZK2407)岩心样品,经过包裹体薄片制作,通过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利用LINKAM TS1500型冷热台,测试华阳川矿区钻孔样品的矿物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样品采自陕西华阳川矿区钻孔岩心中的方解石-石英脉,将样品制作成包裹体薄片,然后在冷热台上进行升温和降温,确定包裹体均一温度。实验采用的仪器为LINKAM TS1500型冷热台,实验室温度为25℃、湿度为40%。
杨帅
该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典型铁稀土建造型和碳酸岩型稀土矿,如北部的白云鄂博稀土矿、中部的秦岭造山带中稀土矿、西南部的冕宁-德昌稀土矿带和康滇地区矿。我们对这些矿床中的岩体或矿石进行了原位微区U-Pb或U-Th-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矿物原位主微量元素和Sr-Nd-O-S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其中,全岩主量元素主要通过XRF测得,全岩微量元素主要通过ICP-MS测得,U-Pb和U-Th-Pb定年以及矿物原位微量元素主要通过LA-ICP-MS获得,矿物的主量元素主要通过EPMA获得,矿物的Sr-Nd-O-S同位素主要通过TIMS、SIMS和LA-MC-ICP-MS获得,流体包裹体测温主要通过冷热台和激光拉曼获得。基于这些数据,主要讨论:(1)铁-稀土建造型稀土矿床的形成机制和矿床模型;(2)铁-稀土建造型稀土矿床深部矿化的浅部表征;(3)碱性岩-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深部矿化的浅部表征;(4)典型矿化异常区成矿潜力预测。
陈伟, 杨奎锋, 许德如, 刘玉龙, 张伟, 刘磊, 马荣林
2019年从陕西华阳川铀及多金属矿区采集的钻孔(ZK2407)岩心样品,经过包裹体薄片制作,通过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利用LABHR-VIS LabRAMHR800研究级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测试华阳川矿区钻孔样品的矿物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 样品采自陕西华阳川矿区钻孔岩心中的方解石-石英脉,将样品制作成包裹体薄片,然后用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测定。实验采用的仪器为LABHR-VIS LabRAMHR800研究级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实验所用的激光波长为532nm,所用激光器Yag晶体倍频固体激光器,扫描范围为100~4200(cm-1),实验室温度为25℃、湿度为50%。
杨帅
图件的主要内容有岩(矿)心采取率、岩层或矿体的层位、厚度、岩(矿)心特征(包括岩、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层或矿层的接触关系及层面倾角等)描述,以及取样化验等。在钻孔施工结束后,根据钻孔地质编录的岩性分布,结合样品分析结果,按照REO≥1%,Mo≥0.03%,综合研究重新划分了稀土矿层及钼矿层,利用Mapgis软件制作完成。该图件以图形化的形式反映钻孔岩性、矿化等信息,是编制有关综合图件和圈定稀土矿体的主要依据。
彭怡
图件的主要内容有岩(矿)心采取率、岩层或矿体的层位、厚度、岩(矿)心特征(包括岩、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层或矿层的接触关系及层面倾角等)描述,以及取样化验等。在钻孔施工结束后,根据钻孔地质编录的岩性分布,结合样品分析结果,按照REO≥1%,Mo≥0.03%,综合研究重新划分了稀土矿层及钼矿层,利用Mapgis软件制作完成。该图件以图形化的形式反映钻孔岩性、矿化等信息,是编制有关综合图件和圈定稀土矿体的主要依据。
彭怡
本数据为牦牛坪稀土矿区深钻样品REO、Mo化学分析结果。2020年,川西稀土资源基地深部探测增储示范在牦牛坪稀土矿区P31勘探线施工了钻孔ZKS-2,孔深:1395.33米。对钻孔的全孔基岩岩芯利用劈芯机采用半劈法进行了取样,在钻孔中总共取样717件,利用Agilent7900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分析获得数据。所有样品进行了REO分析,其中深部的549件样进行了Mo分析。该数据直接反应了牦牛坪矿区深部稀土、钼的含量。
彭怡
本数据为牦牛坪稀土矿区深钻样品REO、Mo、Au化学分析结果。2018年,川西稀土资源基地深部探测增储示范在牦牛坪稀土矿区P50勘探线施工了钻孔ZKS-1,孔深:1105.86米。对钻孔的全孔基岩岩芯利用劈芯机采用半劈法进行了取样,在钻孔中总共取样656件,利用Agilent7900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分析获得数据。所有样品进行了REO分析,其中深部的301件样进行了Mo分析,极个别样品进行了Au分析。该数据直接反应了牦牛坪矿区深部稀土、钼的含量。
彭怡
本数据为华北北缘及其邻区燕山期中酸性岩的锆石U-Pb年龄数据。锆石U-Pb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离子探针实验室使用Cameca IMS-1280HR完成。U-Th-Pb同位素比值用标准锆石Plésovice校正获得,以长期监测标准样品获得的标准偏差和单点测试内部精度共同传递得到样品单点误差,以标准样品Qinghu作为未知样监测数据的精确度。普通Pb校正采用实测 204Pb值。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误差均为1σ。谐和年龄和平均年龄的计算使用ISOPLOT软件。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查明研究区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建立华北北缘及其邻区的年代学格架,并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大地动力学机制提供年代学基础。
葛文春
本数据为华北北缘及其邻区燕山期中酸性岩的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Sr-Nd同位素数据由MC-ICP-MS分析获得。部分数据已发表于高级别SCI期刊,数据真实可靠。Sr-Nd同位素数据可以查明研究区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是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岩石成因和壳幔演化最重要的示踪手段之一。该数据可提供示踪华北北缘及其邻区岩浆源区,是探讨该区中酸性岩成因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研究区域大地动力学机制提供支持与帮助。
葛文春
本数据为华北北缘及其邻区燕山期中酸性岩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Pb同位素数据由MC-ICP-MS分析获得。数据未发表,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查明研究区、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详细分析岩石源区性质及熔融条件、岩浆演化过程,对追溯构造-岩浆过程的动力学过程,分析鄂霍茨克洋与太平洋构造域叠合、转换对区内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限定古洋壳俯冲、消亡到相互转换的时限有重大作用,最终为揭示燕山运动的深部过程与岩浆-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关键制约。
葛文春
本数据为华北北缘及其邻区燕山期中酸性岩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全岩主量数据由XRF分析获得,微量元素数据由ICP-MS分析获得。部分数据已发表于高级别SCI期刊,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查明研究区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以及岩石化学组成变化规律,对追溯构造-岩浆过程的动力学过程,分析鄂霍茨克洋与太平洋构造域叠合、转换对区内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限定古洋壳俯冲、消亡到相互转换的时限有重要作用,最终为揭示燕山运动的深部过程与岩浆-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关键制约。
葛文春
数据为华北北缘及其邻区燕山期中酸性岩的全岩Mg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全岩Mg同位素数据由MC-ICP-MS分析获得。在整个测试期间对室内标样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与前人对于相同标样的报道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保持一致,因而说明样品的Mg化学成分过程未产生因人工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分馏。另外,对国际标样MAG-1(泥岩标样)、BHVO(玄武岩标样)、安山岩标样和流纹岩标样同样得到了与前人已发表数据一致的测试结果,进一步确保了包括溶样在内的全套化学处理流程中,均为产生人工引入的分馏。最后,对同一样品的重复分析均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证明了Mg同位素测试过程中的良好重现性。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查明研究区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详细分析岩石源区性质及熔融条件、岩浆演化过程,追溯构造-岩浆过程的动力学过程。
葛文春
本数据为华北北缘及其邻区燕山期中酸性岩的硫化物硫同位素数据。硫化物S同位素数据由LA-MC-ICP-MS分析获得。硫化物S同位素数据尚未发表,数据真实可靠。闪锌矿和黄铁矿的S同位素能够限定研究区S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详细分析岩石源区性质及熔融条件、岩浆演化过程,对追溯构造-岩浆过程的动力学过程有限定意义
葛文春
本数据为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其相邻地区燕山期中酸性岩石锆石微区Hf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实验仪器为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 - ICP - MS),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部分数据已发表于高级别SCI期刊,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查明研究区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可为鉴别研究区岩浆源区和具体的岩浆过程提供确定性证据,并可进而据此对该地区燕山期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制约。
葛文春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地区重点区域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草地生物量、森林蓄积量植被参数遥感产品,空间分辨率为10m。本数据集采用高分一号、高分六号、哨兵、资源三号等遥感数据源,结合气象、地面监测等基础数据,采用波段比值法、混合像元分解模型、CASA模型等植被参数反演算法和模型,生成祁连山重点区域生长季逐月植被指数遥感产品。本数据集通过构建以高分卫星为主的高时空分辨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诊断与生态环境动态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祁元, 张金龙, 曹永攀, 周圣明, 王宏伟
本数据属于燕山构造带侏罗纪地层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包括Pb、232Th、238U的含量,207Pb/206Pb,2UPb- Geochronology dataof Early Mesozoic strata in Yanshan tectonic belt (230-225Ma).docx07Pb/235U,206Pb/238U比值及误差,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及误差数据等。锆石U-Pb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离子探针实验室使用Cameca IMS-1280HR完成。U-Th-Pb同位素比值用标准锆石Plésovice校正获得,U含量采用标准锆石91500校正获得,以长期监测标准样品获得的标准偏差和单点测试内部精度共同传递得到样品单点误差,以标准样品Qinghu作为未知样监测数据的精确度。普通Pb校正采用实测 204Pb值。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误差均为1σ。谐和年龄和平均年龄的计算使用ISOPLOT软件。年代学数据结果发表在Tectonophysics,数据质量可靠,对于确定燕山构造带中侏罗世地层时代和构造变形时代具有关键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武国利
本数据属于燕山构造带早中生代地层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包括Pb、232Th、238U的含量,207Pb/206Pb,2UPb- Geochronology dataof Early Mesozoic strata in Yanshan tectonic belt (230-225Ma).docx07Pb/235U,206Pb/238U比值及误差,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及误差数据等。锆石U-Pb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离子探针实验室使用Cameca IMS-1280HR完成。U-Th-Pb同位素比值用标准锆石Plésovice校正获得,U含量采用标准锆石91500 校正获得,以长期监测标准样品获得的标准偏差和单点测试内部精度共同传递得到样品单点误差,以标准样品Qinghu作为未知样监测数据的精确度。普通Pb校正采用实测 204Pb值。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误差均为1σ。谐和年龄和平均年龄的计算使用ISOPLOT软件。年代学数据结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数据质量可靠,对于建立燕山构造带早生代年代学格架及区域地层对比具有重要作用,对进一步分析中生代盆地演化历史奠定了基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武国利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流域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草地生物量、森林蓄积量植被参数遥感产品,空间分辨率为10m。本数据集采用高分一号、高分六号、哨兵、资源三号等遥感数据源,结合气象、地面监测等基础数据,采用波段比值法、混合像元分解模型、CASA模型等植被参数反演算法和模型,生成祁连山重点区域生长季逐月植被指数遥感产品。本数据集通过构建以高分卫星为主的高时空分辨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诊断与生态环境动态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祁元, 张金龙, 曹永攀, 周圣明, 王宏伟
作为中国西部山区的典型代表,横断山区成为地质灾害频发且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给地处山地地区的农村聚落带来极大威胁,村落灾害脆弱性和综合风险防范能力逐步成为乡村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数据来自2020年8月-9月期间在四川省小金县美兴镇下马厂村和冕宁县回坪乡大石板村、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期纳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且被访人员主要以熟悉家庭情况的成年人为主。问卷设计以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典型性、具体性为原则,面向横断山区村落个体设计了《横断山区村落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及社会脆弱性调查问卷》。为了确保调查问卷设计内容的信度和效度,正式调查之前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存在问题。在问卷调查正式开始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的讲解和调查技能培训。调查共完成问卷171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得到有效问卷151份,分别为下马厂村50份,大石板村39份和期纳村62份,问卷有效率为88.3%。
周强, 张强, 刘峰贵, 孙鹏, 陈琼, 赵富昌, 支泽民
探究地貌对于青藏高原树木分布格局的机制影响,以及如何更确切的将地貌影响表现出来,一直是研究难题,地貌对于树木分布的影响是有重要意义的。根据实地和文献调查发现,有着较好的地形庇护下,无论是乔木还是灌丛植被生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主要包括地形对风的遮挡庇护和地形聚水增加生境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本研究采用250mDEM来模拟这种对植被的遮挡效果,称为Topographic Sheltering Index(TSI,采用C语言编程,计算目标点的障碍物累计水平角,障碍物的判定条件为:障碍物与目标点之间的距离小于障碍物与目标点高差的15-20倍,倍数可调,根据高原的实际情况选定为15倍,以8km为搜索半径,10度为搜索角度),得到青藏高原地形遮蔽度。
周尧治, 程名, 田睿
1)数据内容:①巨型NPR锚索室内静力拉伸视频、红外监测视频及静力拉伸分析数据图;②巨型NPR锚索室内动力冲击视频;2)数据来源:通过对室内巨型NPR锚索静力拉伸过程、红外监测和动力冲击过程进行录像,并将静力拉伸数据导入Origin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4)通过对巨型NPR锚索进行室内静力拉伸和动力冲击实验,获取巨型NPR锚索超常力学特性,可为断裂带边坡灾害防治及预警监测、跨断层隧道防治提供支撑材料。
陶志刚
数据源于JAXA地球观测研究中心(http://www.eorc.jaxa.jp/ALOS/en/aw3d30/),产品为ALOS World 3D - 30m (AW3D30)。通过导入川藏交通廊道shp边界选择图幅并下载,利用相关软件合并成一幅。格式为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数据大小为1.3GB。该DEM数据可利用相关软件生成坡度、坡向、河道河网等地形因子数据,它们是川藏交通廊道地形分析的基础数据,有助于认识流域地貌形态,也是灾害区划研究、风险性评价的关键因子。高精度DEM的获取对于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重大地质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眭天波
该数据集包括50个连续及流动GPS台站记录的2015年Mw7.8尼泊尔地震震后5年累积三维形变量。数据来自已发表文章:Zhang, J., Zhao, B., Wang, D., Yu, J., and Tan, K. (2021), Dynamic modeling of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following the 2015 Mw 7.8 Gorkha earthquake, Nepal, J. Asian Earth Sci., 215,104781, doi: 10.1016/j.jseaes.2021.104781. 震后形变数据处理过程如下:首先处理原始观测数据得到ITRF参考系下的时间序列;然后矫正和尼泊尔地震无关的其他影响,例如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板块效应等;再次,通过对数函数拟合震后时间序列曲线;最后,通过拟合曲线计算任意时间段震后形变量。震后5年累积形变高达近13.8厘米。水平方向精度不低于0.6厘米,垂直方向不低于2.0厘米。
胡岩
雪水当量(Snow water equivalent,SWE)是地表水文模型和气候模型的重要参数。本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的岭回归算法融合了多种现有的雪水当量数据产品,形成了一套时间序列连续且精度较高的雪水当量数据产品。数据的空间范围为泛北极地区(北纬45°至北纬90°),数据时间序列为1979-2019年。该数据集有望为水文模型和气候模型提供更为精确的雪水当量数据,为冰冻圈变化及全球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李弘毅, 邵东航, 李浩杰, 王卫国, 马媛, 雷华锦
透明度,作为一种最直观地反映水质特性的指标之一,能够综合地反映水体生态系统的营养状态。光学遥感技术为监测大范围湖泊(包括水库)透明度变化提供了可能。中国湖泊(>1公顷)透明度的年均值数据集覆盖时间从1990到2018年,时间分辨率为5年一期,空间分辨率为30米,使用的数据源为GEE平台的Landsat 长时间序列天顶角反射率产品数据。中国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东北湖区的影像选择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5-10月的非冰期。研究团队利用3种实测透明度数据集进行中国湖泊透明度反演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一种数据集是本研究团队在2004-2018年获取的野外实测数据,该数据集的3/4(976)用来建立模型(红/蓝波段比算法),精度为R2=0.79, rRMSE=61.9%;剩余的1/4(325)用来验证模型,精度为R2=0.80, rRMSE = 57.6%。另外两种数据集是用来验证透明度反演模型的时间迁移性,其中一种数据集是2007-2009年期间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进行湖泊调查获取的实测数据(340),精度为R2=0.78,rRMSE = 59.1%;另一种数据集是1980s-1990s期间第一次湖泊调查结果(229),精度为R2=0.81,rRMSE = 50.6%。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透明度反演结果在时空上具有较好的精度和稳定性。最后,基于透明度反演模型,在GEE云平台上编写去云算法、水体指数算法等来实现中国湖泊透明度的反演。该数据集信息有助于决策者或者环境管理者更好改善和保护水质,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陶慧, 宋开山, 刘阁, 王强, 温志丹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区域2020年的30m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产品。该产品来源于祁连山区域2020年30m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2020年30m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以2019年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为基础,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Landsat系列数据和强大地数据处理能力,利用变化检测的思想和方法生产得到。产品的总精度优于85%。该产品是1985-2019年人类活动参数产品的延续。1985-2019年的人类活动参数产品也可在本网站下载得到。
杨爱霞, 仲波, 吴俊君
本数据集为祁连山区域2020年的30m土地覆盖分类产品。该产品以2019年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为基础,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Landsat系列数据和强大地数据处理能力,利用变化检测的思想和方法生产得到,总体精度优于85%。该产品是1985-2019年土地覆盖分类产品的延续。1985-2019年的土地覆盖分类产品也可在本网站下载得到。其中,1985-2015年的土地利用产品为5年1期,2015-2020年的土地利用产品为1年1期。
杨爱霞, 仲波, 角坤升, 吴俊君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区域2020年1月-12月月度最大值合成的30m空间分辨率地表植被净初生产力产品。利用 Landsat8 OLI 和sentinel 2多光谱遥感影像的红光和近红外两个通道的反射率数据,计算NDVI实现对地表月度NDVI产品的合成,进而利用经验模型计算NPP。最后,采用最大值合成 (Max value composition, MVC) 方法对月度植被净初生产力求取最大值输出月度NPP产品。
吴俊君, 仲波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区域2020年1月-12月月度最大值合成的30m空间分辨率地表植被指数产品。利用 Landsat8 OLI 和sentinel 2多光谱遥感影像的红光和近红外两个通道的反射率数据,计算NDVI实现对地表月度NDVI产品的合成。最后,采用最大值合成 (Max value composition, MVC) 方法对月度植被指数求取最大值输出月度NDVI分幅产品,数据集共计25.7GB。
吴俊君, 仲波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区域2020年1月-12月月度最大值合成的30m空间分辨率地表叶面积指数产品。利用 Landsat8 OLI 和sentinel 2多光谱遥感影像的红光和近红外两个通道的反射率数据,计算NDVI实现对地表月度NDVI产品的合成,进而利用经验模型计算LAI。最后,采用最大值合成 (Max value composition, MVC) 方法对月度叶面积指数求取最大值输出月度LAI产品,
吴俊君, 仲波
该数据集包括93个连续及流动GPS台站记录的2008年Mw7.9汶川地震震后10年累积三维形变量。GPS日采样时间序列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地震局网站(http://www.cgps.ac.cn/)和已发表文章:Diao, F., Wang, R., Wang, Y., Xiong, X., Walter, T.R. (2018), Fault behavior and lower crustal rheology inferred from the first seven years of postseismic GPS data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 Planet. Sci. Lett., 495, 202-212, doi: 10.1016/j.epsl.2018.05.020. 我们处理震后形变数据如下:首先矫正和汶川地震无关的其他影响,例如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板块效应等;再次,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拟合震后时间序列曲线;最后,通过拟合曲线计算任意时间段震后形变量。震后10年累积形变高达近21厘米。水平方向精度不低于1.7厘米,垂直方向不低于4厘米。
胡岩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区域2020年1月-12月月度最大值合成的30m空间分辨率地表植被覆盖度产品。利用 Landsat8 OLI 和sentinel 2多光谱遥感影像的红光和近红外两个通道的反射率数据,计算NDVI实现对地表月度NDVI产品的合成,进而利用像元二分法计算FVC。最后,采用最大值合成 (Max value composition, MVC) 方法对月度植被覆盖度求取最大值输出月度FVC产品,
吴俊君, 仲波
本数据是昆仑山地区红珊瑚地层柱状图,包括地层厚度和岩性变化等特征要素,是基于详实的野外测量和室内分析绘制而成的图件。具体加工方法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获得地层岩性组成,地层厚度,构造特征等素材,手绘地层柱状图草稿。回到室内,通过薄片鉴定等确认岩石岩性,再通过Coreldraw软件使柱状图电子化。本图件大约4Mb大小,分辨率较高,可用于昆仑山地区地层考察,岩性分析,昆仑山最高海相层,古生物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清海
1)本文报道了我国最古老的Megapodagrionidae蜻蜓目化石,Cretapodagrion sibelleae。 2)化石材料来自我国辽宁省北票下白垩统义县组中,化石经镜下修复处理,成像,得到图鉴数据,使用ps软件进行图版制作。 3)Cretapodagrion sibelleae基于一块前翅标本建立,图鉴数据清晰,分辨率高。 4)Cretapodagrion与Megapodagrionidae中的一些现生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付衍哲
1)本文报道了一个来自中国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的蜻蜓化石Sinothemis difficilis; 2)化石来自我国辽宁省西部建平沙海镇木营子村县棺材山剖面的玲珑塔化石层的髫髻山组的黑色页岩夹层中,对化石进行镜下修复,成像得到图鉴数据; 3)新种Sinothemis difficilis保存良好,基于一块化石建立,图像数据清晰,分辨率高; 4)Sinothemis 与哈萨克斯坦卡拉套地区的Turanothemis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属于燕辽生物群晚期组合的范畴。
付衍哲
1)本文报道了一个来自我国晚侏罗世玲珑塔生物群中的长翅目化石Longiphlebia新种,Longiphlebia incompleta; 2)化石来自我国辽宁省西部南石门转山子髫髻山组玲珑塔化石层;对化石进行镜下修复,使用v20体式显微镜进行化石成像,得到图鉴数据,使用ps进行图版制作,使用cdr软件进行线条图和地图绘制; 3)新种Longiphlebia incompleta基于一块化石建立,图鉴数据清晰、分辨率高; 4)新种Longiphlebia incompleta为我国晚侏罗世玲珑塔生物群中的代表昆虫之一。该研究为燕辽生物群早期和晚期组合提供了新的演化证据。
付衍哲
1)本文报道了中国首个侏罗纪蜻蜓目Hypsothemis化石来自道虎沟生物群。 2)化石来自我国中上侏罗统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道虎沟地区,对化石进行镜下修复,使用v16体式显微镜对化石进行拍照,得到图鉴数据,使用ps软件进行图版制作。 3)新属种基于1块化石建立,保存于道虎沟化石层中部的凝灰质页岩中,图像数据清晰、分辨率高。 4)Hypsothemis之前仅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卡拉巴斯套组,该研究反映了我国东北地区道虎沟生物群与卡拉套生物群具有明显的古生物地理学联系。
付衍哲
1)系统描述了一个来自中-晚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的滦平沫蝉属新物种Luanpingia youchongi,介绍了道虎沟生物群中头喙亚目的组成。 2)化石材料来自我国内中-晚侏罗世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道虎沟地区,对化石进行镜下修复处理,使用v16体式显微镜对化石进行成像,使用ps软件进行图版制作,使用cdr软件进行手绘线条图。 3)新种基于1块前翅化石建立,化石保存在灰色薄层凝灰质页岩中,得到清晰的图像数据。 4)系统比较了滦平沫蝉属三个物种的翅脉特征。
付衍哲
1)本文报道了一个华翅蝉科新属和三个新种来自中晚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 2)化石来自我国中上侏罗统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道虎沟地区,镜下对化石进行处理,使用v16体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得到图鉴数据,使用ps软件进行图版制作,使用cdr软件进行线条图绘制。 3)新属种基于15块化石建立,保存于道虎沟化石层中部的凝灰质页岩中,图像数据清晰,分辨率高。 4)该研究大大增加了侏罗纪道虎沟生物群华翅蝉的古生物多样性,表明华翅蝉于侏罗纪早期出现了一次大的辐射演化事件。
付衍哲
1)本数据统计了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早期组合——道虎沟化石层及同时期地层即海房沟组、九龙山组中已发表的昆虫化石,整理了所有参考文献,并统计分析。 2)数据来自所有已发表的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3)2001年至2021年4月道虎沟生物群中共报道了昆虫化石760中,共发表了396篇研究论文。 4)经统计,道虎沟生物群中多样性最高的昆虫为膜翅目,第二为双翅目,第三为脉翅目,第四为半翅目,第五为鞘翅目。
付衍哲
1)该数据为一个古杆蝉科新物种的图版,本文介绍了芦上坟昆虫群,讨论了早白垩世地层对比的相关问题。 2)化石来自京西下白垩统芦上坟组,化石经过镜下修理,使用v16体式显微镜成像,得到的图片数据使用ps软件排版,线条图绘制使用cdr软件。 3)古杆蝉科新种的建立基于一块保存较好的前翅标本,化石保存在灰黄色片状页岩中,图像数据清晰。 4)讨论了来自京西下白垩统芦上坟组的古杆蝉科新种与俄罗斯下白垩统Zaza组的地层对比问题,扩展了古杆蝉科的分布范围,增加了其古多样性。
付衍哲
1)本文对侏罗纪道虎沟生物群中的三种长喙蝎蛉Lichnomesopsyche Ren, Labandeira, and Shih, 2010进行了系统修订。 2)化石来自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道虎沟化石层,对化石首先进行镜下修复处理,对化石成像使用Canon相机和v20体式显微镜得到图像数据,使用ps软件制作图版。 3)对长喙蝎蛉Lichnomesopsyche的形态学修订基于5块保存极好的化石,来自道虎沟化石层中部,照片数据清晰。 4)研究表明长喙蝎蛉的雄性生殖器是种级分类的关键特征。
付衍哲
1)本文报道了一个中侏罗世我国东北地区的鞘喙蝽化石新物种。 2)化石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道虎沟地区海房沟组道虎沟化石层中部,对化石进行修理,使用v16体式显微镜进行化石成像,得到大量图像数据,使用ps软件进行图版制作,使用cdr软件进行线条图和地图绘制。 3)化石材料包括鞘喙蝽化石40块,雄性个体21个,雌性12个,及7个性别未知,保存在道虎沟化石层中部的灰白色凝灰质页岩中,图像数据清晰度高。 4) 本文对鞘喙蝽化石新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测量,表明鞘喙蝽为侏罗纪道虎沟生物群中的优势分子。
付衍哲
1)本文报道一个华翅蝉科新属种,五化斑点沫蝉。 2)化石来自我国中上侏罗统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道虎沟地区,对化石进行镜下修复处理,使用v16体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化石进行拍照,使用ps软件进行图版制作,使用cdr软件进行线条图绘制。 3)新属种基于三块化石建立,保存于道虎沟化石层中部的凝灰质页岩中,照片数据清晰。 4)本文增加了侏罗纪道虎沟生物群华翅蝉的古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华翅蝉的形态多样性。表明华翅蝉于侏罗纪早期出现了一次大的辐射演化事件。
付衍哲
地面光谱数据集的地表覆盖类型包括裸土、草地、农作物。测量位置为小滦河流域;测量时间为2018年8月-9月;测量方法:使用ASD光谱测量仪,每个样点观测三次。光谱波段范围:350~2500nm。数据处理软件:ViewSpec Pro软件。数据集包括两部分,一是昕元牧场及周边地物光谱(2018年8月28日-2018年9月12日),二是闪电河同步实验植被光谱(2018年9月15日-2018年9月26日)。
柴琳娜, 江海英
1)本文报道了一个新的侏罗纪道虎沟化石层顶部新层位的华翅蝉化石组合,总结了道虎沟生物群沫蝉类昆虫的分布、演化,揭示了背后的古生态意义。 2)化石材料来自道虎沟化石层顶部层位,化石经镜下修复处理,拍照使用v16体式显微镜,使用ps软件制作图版数据,使用cdr软件绘制线条图和地图。 3)共12块华翅蝉化石,化石保存良好,保存于灰白色薄层凝灰质页岩中,照片数据清晰。 4)本文总结了侏罗纪道虎沟生物群中从底到顶不同层位中沫蝉类化石组合特征,分析沫蝉化石的分布和演化意义和古生态意义。
付衍哲
本数据是昆仑山地区泉水湖地层柱状图,包括地层厚度和岩性变化等特征要素,是基于详实的野外测量和室内分析绘制而成的图件。具体加工方法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获得地层岩性组成,地层厚度,构造特征等素材,手绘地层柱状图草稿。回到室内,通过薄片鉴定等确认岩石岩性,再通过Coreldraw软件使柱状图电子化。本图件大约4Mb大小,分辨率较高,可用于昆仑山地区地层考察,岩性分析,昆仑山最高海相层,古生物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清海
该数据集中主要包括中国典型稀土矿床,如川西冕宁牦牛坪、里庄稀土矿床以及甘肃干沙鄂博稀土矿床,这些稀土矿床在成因上主要与碳酸岩-碱性岩杂岩体有关。我们对这些杂岩体中的岩石或者矿石进行了原位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放射性同位素以及C-O-B-Ca等稳定同位素以及矿物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其中主量元素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得,同位素主要通过MC-ICP-MS测得。我们主要得出了一下几点重要认识:(1)揭示了碱性岩-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岩浆源区经历了强烈俯冲物质的加入,其形成深度可能要比之前认为的要深;(2)揭示了霓长岩化既可能与碳酸岩有关,也与碱性岩浆作用有关,并且这两种岩浆类型所发生的霓长岩化可能存在差异;(3)时代越新的稀土矿床遭受的后期改造作用可能相对较弱,而形成时代古老的稀土矿床容易遭受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而难以辩别。
翁强, 李宁波, 李澳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从1980s-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长时序EVI。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EVI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并在NDVI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引入了背景调节参数C1,C2和大气修正参数L进行计算的。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EVI相比于NDVI具有较强的抗大气干扰能力以及抗噪音能力,更适用于气溶胶含量较高的天气状况下,以及植被茂盛区。
彭燕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从1980s-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长时序MSAVI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MSAVI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在SAVI的基础上,针对SAVI在植被覆盖茂盛区表现不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具体的计算方法参照Qi,1994文献;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指数在植被茂盛覆盖区域较为稳定,而在植被稀疏区表现不敏感。
彭燕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从1980s-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长时序NBR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NBR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利用近红外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的比值来增强火烧迹地的特征信息,具体计算公式为(近红外波段-短波红外波段2)/(近红外波段+短波红外波段2);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指数常被用于火烧迹地信息提取以及监测火烧区域植被的恢复状况。
彭燕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从1980s-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长时序NDMI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NDMI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利用近红外与短波红外之间的差异来定量化反映植被冠层的水分含量情况;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NDMI与冠层水分含量高度相关,可以用来估计植被水分含量,而且NDMI与地表温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也常用于分析地表温度的变化情况。
彭燕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从1980s-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长时序NDVI。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NDVI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通过计算近红外波段和红波段之间的差异来定量化植被的生长状况,具体公式为:(近红外波段-红波段)/(近红外波段+红波段);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指数可反映植被的健康情况及植被的长势,由于计算简单,指示性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同时也是生态物理参数反演的重要输入参数,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植被指数之一。
彭燕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从1980s-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长时序NDWI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NDWI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利用绿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差异比值来增强水体信息,并减弱植被、土壤、建筑物等地物的信息;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指数便于地表水体信息有效提取,广泛应用于水资源、水文以及林农业等领域。
彭燕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从1980s-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长时序SAVI。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SAVI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并在NDVI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土壤调节因子S进行计算的。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指数在植被稀疏区域较为稳定,而在植被覆盖茂盛区域不敏感。
彭燕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从1980s-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长时序SI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SI的计算公式进行生产的,即根据红光波段和蓝光波段开展乘积平方根计算即可得到,基于红光波段和蓝光波段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盐分的原理;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指数能很好的反映土壤的盐分程度,可用于定量化评价盐渍化土壤。
彭燕
1)本文报道了一个来自中国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的古蝉化石,Cicadomorpha guancaishanensis,揭示了一定的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2)化石来自我国辽宁省西部建平沙海镇木营子村县棺材山剖面的玲珑塔化石层的髫髻山组的黑色页岩夹层中,镜下对化石进行修复处理,成像,得到图鉴数据; 3)新种基于一块化石建立,保存良好,图像数据清晰,分辨率高; 4)新种与哈萨克斯坦卡拉套地区的古蝉物种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属于燕辽生物群晚期组合的范畴。该研究为蒙古-鄂霍斯克海的闭合时间提供了来自古生物方面的证据。
付衍哲
1)系统描述了一个来自中-晚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的华翅蝉科新物种,修订了Jiania的同物异名,证明了道虎沟化石层与滦平九龙山组的地层对比相关性。 2)化石材料来自我国内中-晚侏罗世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道虎沟地区,对化石进行镜下修复处理,使用v16体式显微镜对化石进行成像,得到图像数据,使用ps软件进行图版制作,使用cdr软件进行手绘线条图。 3)新种基于2块化石建立,化石保存在灰黑色薄层凝灰质页岩中,图像数据清晰。 4)论文从生物生物地层学角度证明了道虎沟化石层和河北滦平九龙山组的地层对比相关性。
付衍哲
本数据属于中国东部地区海拉尔盆地的U-Pb年代学数据,包括Pb、232Th、238U的含量,207Pb/206Pb,207Pb/235U,206Pb/238U比值及误差,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及误差数据等。锆石U-Pb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ICM-MS实验室完成,采用(GeoLas-HD, 193nm波长)和四极ICP-MS(Agilent 7900)的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了锆石的U-Pb定年。激光频率为5Hz, 光束尺寸为30μm。使用国际标样91500作为年龄计算的外部校准标准. 使用GJ-1,SA01进行同位素比值监测. 用Glitter计算了U-Pb同位素比值, 并用ComPb Corr#3-18校正了普通Pb年龄小于1000mA的颗粒的年龄是基于其206Pb/208U比值。排除了>10%或<–5%不一致的分析。分析可接受的不一致性和精度列于。谐和年龄和平均年龄的计算使用ISOPLOT软件。平均年龄的不确定性为2σ,个体分析报告为1σ。数据已经发表在Geilogical Journal,数据真实可靠。年代学数据结果对于海拉尔盆地中生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该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和盆地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朱吉昌
本数据为中印度洋海盆深海富稀土沉积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数据,主要包括沉积物岩心剖面照片、涂片照片及鉴定、XRD图谱、SEM照片、沉积物全岩主微量、单矿物(磷灰石、微结核和钙十字沸石)电子探针和La-ICP-MS数据、沉积物全岩有机碳氮分析、沉积物全岩Sr-Nd同位素、沉积物稀土元素相态分析、海水-孔隙水稀土元素数据和古地磁数据。分析样品来自中国大洋第34航次和42航次,总计共6站柱状沉积物和4站海水数据。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探究稀土元素的赋存矿物和富集机制,从而对印度洋深海稀土资源进行评估及深部探测。
于淼, 石学法, 鄢全树, 黄牧
本数据属于华北克拉通内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生代地层的U-Pb年代学数据,包括Pb、232Th、238U的含量,207Pb/206Pb,207Pb/235U,206Pb/238U比值及误差,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及误差数据等。锆石U-Pb定年在武汉上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第二套升级版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GeoLas-HD, 193nm波长)和四极ICP-MS(Agilent 7900)的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了锆石的U-Pb定年。 激光频率为5Hz,光束尺寸为30μm。使用国际标样91500作为年龄计算的外部校准标准. 使用NIST610进行铀、钍、铅的浓度计算, 使用GJ-1进行同位素比值监测。用ICPMSDATACAL10.8计算了U-Pb同位素比值,并用ComPb Corr#3-18校正了普通Pb。年龄小于1000mA的颗粒的年龄是基于其206Pb/208U比值。排除了>10%或<–5%不一致的分析。分析可接受的不一致性和精度列于。谐和年龄和平均年龄的计算使用ISOPLOT软件。平均年龄的不确定性为2σ,个体分析报告为1σ。年代学数据结果发表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数据质量可靠,对于被新生代覆盖渤海湾盆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该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和盆地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朱吉昌
本数据集包含2018年滦河流域土壤水分遥感试验(SMELR)航空飞行试验期间地面同步测量的地表及土壤温湿度数据,用于验证遥感反演的“真值”。数据包括表层0-5 cm的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深层(5、10、20、40 cm)土壤水分,表层0-5 cm的土壤温度(℃)、光照和阴影下的土壤温度,光照和阴影下的植被温度。 地面同步采样样方分布于滦河的上游地区(闪电河流域、小滦河流域),采样时间为2018年9月,使用便携式土壤水分仪、外置探头型温度记录仪以及环刀法进行测量,采取样区-样方-样点嵌套的采样方案获取数据。
赵天杰, 姚盼盼, 崔倩, 蒋玲梅, 柴琳娜, 郑超磊, 卢麾, 马建威, 吕海深, 武建军, 赵伟, 杨娜, 李玉霞, 潘金梅, 刘明宇, 魏祖帅, 张子谦, 王建, 杨建卫, 刘晓敬, 刘进, 尹燕旻, 黎一杉, 倪少强, 祝鹏, 洪志明, 王莜译, 刘晨, 杨建华, 田丰, 王伟, 何珏霖, 陈勇强, 徐少博, 程渊, 高思远, 郝震, 易珍言, 王昊宇, 胡新, 彭义峰, 杜晓铮, 胡凤敏, 孙亚勇, 耿德源, 杨纲, 钟浩, 吴松, 郑杰, 杨倍倍, 赵嘉诚, 周倩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