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大陆岩石圈存在广泛的非均一性,但它们对大陆裂谷的作用很不明确。研究了岩石圈非均一性对大陆裂谷模式的影响,使用二维热-力学模拟。非均一性主要表现在横向上的不均匀大陆岩石圈,它有一个冷的西部 (CW) 和一个热的东部 (HE)岩石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了岩石圈热状态、弱区和伸展速度对大陆裂谷的影响。主要结果及启示:(1) 在 HE 侧,CWH-E 岩石圈的拉伸总是导致形成宽裂谷,而 CW 侧基本未变形; (2) CW中存在弱区岩石圈可导致东侧形成宽裂谷,同时在西侧形成深而窄的裂谷; (3) 岩石圈热状态强烈影响裂谷类型和岩石圈变形模式。当地壳极热时(TMoho = 900 ℃),HE 侧首先出现宽裂谷,随后在 CW 侧形成窄裂谷。伸展速度主要影响裂谷形成的时间,但对裂谷类型没有显着影响。早新生代以来的华北克拉通(NCC)发育多个裂谷盆地,响应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华北克拉通东部以宽裂谷为主,华北克拉通西部以窄裂谷为主。这两种类型的裂谷在华北克拉通共存是横向岩石圈非均一性的结果,其中包括先前存在的岩石圈弱区。
陈林
本数据为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数据。样品采集自中国东南沿海山脉东南缘,主要为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的细粒至粗粒花岗岩类以及早古生代的粗粒花岗岩。磷灰石和锆石颗粒采用粉碎、筛分、磁选和重液分离等技术制备,并用环氧树脂和氟乙烯丙烯聚四氟乙烯(FEP)聚四氟乙烯片材包覆磷灰石和锆石颗粒,最终通过外部探测法分析获得裂变径迹年龄高质量数据。该数据为晚白垩世至新生代该地区经历了先快速、后缓慢、最后加速、冷却和推断折返的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李小明
主要内容:洋-陆俯冲的动力学过程不仅依赖于俯冲大洋板块的性质,还取决于上覆大陆板块的性质和状态。已有数值模型多关注于俯冲大洋岩石圈,对上覆大陆岩石圈性质和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大陆岩石圈热状态变化对俯冲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了解甚少。利用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不同热状态的大陆岩石圈在洋-陆俯冲过程中的表现,系统测试了上覆大陆热状态、俯冲洋块年龄和洋-陆会聚相对速率对俯冲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主要结果及启示:(1) 当上覆大陆陆壳地温梯度较低(10~15℃ km−1)时,大洋板块开始以低角度俯冲,而后在自身负浮力的驱动下,俯冲角度逐渐增大并发生快速后撤,形成宽600~1100km不等的洋盆,导致大陆与大洋板块最终解耦。伴随海沟不断后撤,上覆大陆板块内的水平偏应力在区域上发生正、负交替,岩石圈减薄主要发生在俯冲带附近,且地表发生明显伸展沉降。(2) 当上覆大陆陆壳地温梯度较高(大于15℃ km−1)时,大洋板块的后撤促使上覆大陆板块强烈伸展,海沟后撤的距离减小,形成洋盆的宽度也随之减小100~1000km。上覆大陆板块内的水平偏应力表现为整体先挤压后拉张,导致地表也发生先隆升后缓慢沉降。(3) 增加大洋岩石圈的年龄会加快海沟的后撤过程, 促进上覆大陆岩石圈的减薄. (4) 上覆大陆板块向海沟的运动会减缓海沟的后撤. 当地壳地温梯度大于17.5℃ km−1时, 热的大陆地壳会发生重力垮塌和向俯冲大洋岩石圈逆冲, 这一过程同样将减缓海沟的后撤. 早白垩世古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它们可能对东亚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 认为阿穆尔超级地体早白垩世宽裂谷盆地体系的发育与海沟缓慢后撤和热地壳垮塌相关; 相对较冷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因大洋海沟快速后撤, 导致大陆边缘被动裂谷盆地的发育.
唐嘉萱, 陈林
内容包括:古老克拉通与相邻的年轻活动带之间通常存在着岩石圈厚度的突变,二者之间温度和密度的横向差异能引发小尺度地幔对流(边界驱动对流)。利用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克拉通与活动带之间的岩石圈台阶引发的边界对流及其在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及启示:在同等初始条件下,边界对流对克拉通的改造作用取决于克拉通岩石圈自身的性质及其与周缘物质的物性差异。当克拉通岩石圈密度相对较大时,高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抵御边界驱动对流的能力强,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仅局限于边缘,而低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抵御边界驱动对流的能力弱,克拉通岩石圈在下降流的作用下被逐渐侵蚀,从而造成了克拉通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当克拉通岩石圈的密度相对较小时,无论克拉通岩石圈的强度高低,低密度的克拉通岩石圈都很好的抑制了边界驱动对流的影响,上升流驱使克拉通岩石圈边缘流向活动带岩石圈的底部,岩石圈减薄仅发生在边缘。太古代的华北克拉通被显生宙的活动带所围限,其岩石圈减薄最早发生在北缘和东缘,且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认为边界驱动对流可能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岩石圈减薄的启动过程中,但不排除其他多元机制的共同作用。
陈林
本数据为花岗岩的裂变径迹数据、(U-Th-[Sm])/He磷灰石年龄、 (U–Th)/He 锆石年龄。样品主要采集自吉林延吉西南地区天佛指山的显生宙花岗岩,其中大部分为侏罗纪花岗岩,也有少部分二叠纪、三叠纪以及早白垩世花岗岩。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通过外部探测器方法来获得;(U-Th-[Sm])/He磷灰石年龄与(U–Th)/He 锆石年龄通过使用820nm光耦合半导体激光器脱气对磷灰石和锆石脱气,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对延吉地区晚白垩世到新生代的冷却史及折返史进行限定。
李小明
本数据集来源于滦河流域土壤水分遥感试验中的多频多角度地基微波辐射观测试验,试验地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 (42.18°N, 116.47°E),数据获取于2017年。数据集共包含三个部分,即亮温数据、土壤数据和植被数据。微波亮温数据由RPG-6CH-DP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得到,涵盖三种农作物 (玉米、莜麦和荞麦),包括三个微波波段 (L, C和X)的水平和垂直极化亮温,观测入射角变化范围为30-65° (2.5°间隔),时间分辨率为0.5小时。土壤数据包含了三种农作物土壤的5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 (2.5 cm, 10 cm, 20 cm, 30 cm, 50 cm),采样间隔为10分钟;土壤数据还包括地表粗糙度、降雨量、灌溉标记和土壤质地。植被数据包括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植被含水量等。 试验观测时间从2017年7月19日持续到8月30日,其所涵盖的不同农作物的多频多角度微波亮温及土壤和植被等相关配套数据为陆表微波辐射建模与验证、土壤水分反演算法发展和验证提供了重要资料。
赵天杰, 胡路, 李尚楠, 樊东, 王平凯, 耿德源, 施建成
本数据集包括日本地区156个气象站点的观测太阳辐射、日照时数估算的太阳辐射数据以及它们对应的均一化数据。该数据集根据Yang(2006)的方法由观测日照时数推算得到地表太阳辐射,再通过RH-test均一化方法对数据系列中非自然因素的断点进行调整,进而获取日本区域均一化的太阳辐射月数据集。
马倩, 贺嫣颐, 王开存, 苏良缘
中国东部燕山期A型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集,包括黑龙江碾子山、内蒙古巴尔哲、河北响山、堰塞湖、西湾子、青岛崂山、苏州、浙江青田、福建魁岐等A型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2016-2021年间,通过对中国东部燕山期A型花岗岩开展系统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探讨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与燕山期中国东部岩石圈结构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之间的联系,进而揭示A型花岗质岩浆分异和演化过程中同位素分馏原理及其主要控制因素。
杨武斌
中国东部燕山期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数据集,包括黑龙江碾子山、内蒙古巴尔哲、河北响山、堰塞湖、西湾子、青岛崂山、苏州、浙江青田、福建魁岐等A型花岗岩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2016-2021年间,通过对中国东部燕山期A型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比较分析,探讨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与燕山期中国东部岩石圈结构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之间的联系,进而揭示A型花岗质岩浆分异和演化过程中稀有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富集成矿机制。
杨武斌
本数据为祁连山地区2020年地表水体(包括液态水、冰川及多年积雪)分布产品。采用经典归一化水体指数法(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 NDWI)和人工修正的方法提取。原始基础数据为2020年祁连山全境的Landsat影像。参考数据为谷歌影像和哨兵2号影像。产品以shp文件格式存储,包含坐标系、水体面积等属性。产品为1期,时间分辨率为1年,空间分辨率为30米,边界精度在30米(一个像元)左右。该产品直观地反映了祁连山水体在2020年的大致分布,可用于流域水资源定量估计研究。
李佳, 李建江, 李新, 刘绍民
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广泛分布现代固体沉积物,包含不同沉积环境下的不同类型的河流沉积物。本次科考对中国境内雅鲁藏布江2000余公里的干流与近百条支流的河流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本次科考考察了150余处固体沉积物点,对每个点不仅采集了野外信息、沉积要素描述和拍照,并系统采集了各处的河流砂。研究雅江流域内固体沉积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对对揭示水系源汇过程与演变、水土保持、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治、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科学与社会价值。
赖文, 胡修棉, 董小龙
本数据集包含年楚河流域5个干流样品和9个支流样品的采样地点信息(表1),河流砂的全砂碎屑组分信息(表2)及重矿物组分信息(表3)。全砂组分信息利用Gazzi-Dickinson方法对63-2000μm的沉积物碎屑组分的镜下鉴定及统计得来;重矿物则是利用重液及液氮从32-500μm的沉积物中提取而来,重矿物组分则是利用光学性质及拉曼光谱鉴定统计得到。该数据在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的物源分析实验室完成,结果真实可靠。该数据集反映了年楚河流经的不同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蛇绿岩缝合带、康马穹隆及高喜马拉雅)的产生的沉积物组成,并可据此计算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物贡献量。
胡修棉, 梁文栋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西营河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海北门源县仙米乡讨拉村,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855E,37.561N,海拔3616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9.10-10.22日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苏干湖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苏干湖,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4.12E,38.99N,海拔2823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3月26日至2020年10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寺大隆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张掖市寺大隆,下垫面是森林。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9.926E,38.428N,海拔3146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高于冠层4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民勤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3.668E,39.208N,海拔1020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瓜州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酒泉瓜州县柳园镇,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5.673E,41.405N,海拔2014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赵长明, 张仁懿
河流砂碎屑组分的鉴定和统计是物源分析的关键步骤,传统显微镜鉴定和人工统计过程费时费力,所获得的数据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实验室所获得的数据对比性较差。使用机器辅助技术实现碎屑组分自动鉴定是地质学家的夙愿。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专业地质人员拍摄和标记显微图像文件作为训练基础。基于数据公开、共享的原则,作者将前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标记的图像数据集发表出来,供感兴趣的地学、计算机等领域研究人员共享。本数据集包含8734个标记的碎屑颗粒的图像和坐标文件,1876张高清砂粒显微图像,120张编号标记底图和2个砂粒成分鉴定表。本数据集可作为机器学习训练集,也可以作为鉴定其他河流砂碎屑组分的参考。
董小龙, 胡修棉
本数据集的样品来自2016年,南京大学胡修棉课题组在雅江流域的拉萨河和年楚河,以及朋曲流域采集的主干河流末端的河流沙样品;通过提取河流沙中的碎屑单矿物锆石、独居石、榍石和金红石,使用LA-MC-ICP-MS对其进行微量元素和U-Th-Pb年代学测试;以上测试在中科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及爱尔兰三一学院由专业技术人员测试完成,数据质量高;以上数据已经发表在地球科学顶级期刊Earth Science Review上。来自这些河流流域内的基岩上的相关的年代学数据也被收集以作对比。
郭荣华, 胡修棉
该研究选取中国西南地区泸沽湖,基于长链正构烷烃叶蜡氢同位素重建了过去28ka以来印度季风区连续的降水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降水氢同位素在28-15ka逐渐偏正,15-10ka偏负,10ka之后再次逐渐偏正,并记录了三次千年尺度(H2、H1和YD)同位素偏负事件。本研究重建的降水氢同位素结果与印度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变化非常一致,揭示在广泛的亚洲季风区末次盛冰期以来降水同位素变化的物理过程应该是相似的。通过对比Trace21ka模型结果认为,季风区降水同位素受控于季风槽强度变化,为季风强度变化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指标。
赵成
该研究通过分析云南腾冲青海(Tengchongqinghai,TCQH)湖泊沉积岩芯中的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brGDGTs)和叶蜡氢同位素,首次展示了末次冰期以来(过去8.8万年以来)低纬陆地高分辨率年均温度变化历史。根据TCQH岩心建立出的南亚年均温度,该区域存在8.8-7.1万年和4.5-2.2万年两个暖期,温度变幅约2-3 °C,这样的变幅基本达到了该区域冰期-间冰期的变幅,全新世以来温度呈持续增温趋势,升温约1-2°C。
赵成
该研究选取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六盘山北联池,基于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GDGTs)指标,利用全球湖泊表层沉积物GDGTs数据经再分析建立的拟合方程,定量重建了中国北方过去5000年以来高分辨率(~30yr)的暖季温度变化序列。过去5000年中国北方温度的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3000 BC-200 AD 温度缓慢下降~0.5摄氏度,200 AD之后快速下降~4摄氏度,并伴随着4次2-3摄氏度降温千百年尺度冷事件。同时利用同一钻孔沉积物中单体氢同位素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季风降水变化,过去5000年中国北方季风降水整理呈下降趋势,并伴随着3次明显的百年尺度强降水-干旱波动。
张灿
本数据为华北北缘及其邻区燕山期中酸性岩的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Mg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锆石U-Pb年龄数据、微区Hf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以及硫化物硫同位素数据。全岩主量数据由XRF分析获得,微量元素数据由ICP-MS分析获得,Sr-Nd-Pb-Mg同位素数据由MC-ICP-MS分析获得。锆石U-Pb年龄数据由LA-ICP-MS、SIMS分析获得,Hf同位素数据由MC-ICP-MS分析获得。硫化物硫同位素数据由LA-MC-ICP-MS分析获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高级别SCI期刊(Mg同位素数据尚未发表),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查明研究区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以及岩石化学、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详细分析岩石源区性质及熔融条件、岩浆演化过程,追溯构造-岩浆过程的动力学过程,分析鄂霍茨克洋与太平洋构造域叠合、转换对区内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限定古洋壳俯冲、消亡到相互转换的时限,最终为揭示燕山运动的深部过程与岩浆-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关键制约。
葛文春
本数据为祁连山地区2019年冰川分布产品。采用经典波段比值法和人工修正的方法提取。原始基础数据为2019年祁连山全境的高分系列影像。参考数据为谷歌影像和天地图影像。产品以shp文件格式存储,包含坐标系、冰川ID、冰川面积等属性。产品为1期,空间分辨率为2米,边界精度在2米(一个像元)左右。该数据直观地反映了祁连山冰川在2019年的分布,可用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定量估计、冰川变化对流域径流量影响定量估计等研究。
李佳
本数据为祁连山地区2020年冰川分布产品。采用经典波段比值法和人工修正的方法提取。原始基础数据为2020年祁连山全境的高分系列影像。参考数据为谷歌影像和天地图影像。产品以shp文件格式存储,包含坐标系、冰川ID、冰川面积等属性。产品为1期,空间分辨率为2米,边界精度在2米(一个像元)左右。该数据直观地反映了祁连山冰川在2020年的分布,可用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定量估计、冰川变化对流域径流量影响定量估计等研究。
李佳
本数据集包含湖南横洞钴矿床地区黄铁矿和黄铜矿硫、铅同位素数据。实验方法如下:将纯分离物粉碎成小块,并用石磨机研磨成直径为 0.5-2 毫米的粉末,用于 S 和 Pb 同位素分析。制备的硫化物分离液在 10% NaCl 溶液中浸出可溶性硫酸盐,并在去离子水中漂洗 3 次,然后溶解在 3 N HCl 中。过滤酸化的样品,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 1 M BaCl2 以沉淀 BaSO4。准确称取0.1 mg BaSO4沉淀物,经漂洗、过滤、干燥后与过量的V2O5混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其S同位素组成。硫同位素组成以标准 δ 符号表示,使用传统的 delta (δ34S) 符号表示相对于 V-CDT 的每千 (%) 变化。根据样品的重复分析和实验室标准 NBS 127 (21.1%)、IAEA SO-5 (0.49%) 和 IAEA SO-6 (-34.05%) 计算,硫同位素结果的分析误差约为 0.1%。四种黄铁矿分离物的铅同位素分析使用 GV Isoprobe-T 热电离质谱仪在中国北京铀地质研究所分析实验室由标准 NBS981 监测。分析程序包括在坩埚中使用 HF 和 HClO4 溶解样品,然后,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铅。标准 NBS981 的分析结果为 206Pb/204Pb = 16.937 ± 0.002 (2σ)、207Pb/204 Pb = 15.457 ± 0.002 (2σ) 和 208Pb/204Pb = 36.01 ±4 (2σ)。数据可供后期湖南横洞钴矿床及湘东北地区类似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析。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Word文档形式储存。
邹少浩
文档内容包括湖南横洞钴矿床地区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实验方法如下:显微温度测量在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的Linkam MDS 600加热冷冻系统上进行。在测量之前,使用包含纯H2O(冰融化和临界均质化)和H2O-CO2夹杂物(CO2三相点)的合成流体包裹体校准该平台。温度测量的估计精度在-100°C和25°C之间为± 0.1°C,在25°C和400°C之间为± 1°C。流体包裹体测试过程中升温速率一般为0.2-5℃/min,但在凝固点附近降低到0.1℃/min,在均质温度附近降低到0.2-0.5℃/min以记录相变准确处理。为了避免夹杂物爆裂,首先进行了冷冻实验。此外,沿同一生长带或簇捕获的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被解释为代表主要的成矿流体(Goldstein 和 Reynolds,1994)。使用LabRam HR800激光拉曼显微光谱测量单个流体包裹体的蒸气和固体成分。工作在44mW的Ar+离子激光器用于产生532nm线的激发波长。光谱的扫描范围设置在100到4000cm-1之间,每次扫描的累积时间为10秒。光谱分辨率为0.65cm-1。在分析之前测量单晶硅片的拉曼位移为520.7cm-1。数据可供后期湖南横洞钴矿床及湘东北地区类似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析。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Word文档形式储存。
邹少浩
本数据集包含湖南横洞钴矿床地区黄铁矿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CIP-MS)数据。实验方法如下:分析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完成, 分析仪器为配有NWR193 nm激光剥蚀系统的Finnigan Element 2 ICP-MS等离子体质谱仪。实验过程中采用氦气作为载气, 激光束斑直径为35 μm, 脉冲频率10 Hz, 80%的激光能量, 每个点的分析时间为60 s, 包括20 s的背景测试和40 s的样品信号。测试的元素包括34S、57Fe、59Co、60Ni、65Cu、66Zn、75As、82Se、96Mo、107Ag、115In、118Sn、121Sb、208Pb、209Bi等。微量元素的校正使用USGS硫化物标样MASS1、NIST610和NIST612作为联合外标, KL2G(德国马普所的硅酸盐标准样品系列MPI-DING中的一个)作为监控标样, 电子探针分析的Fe含量作为内标。数据可供后期湖南横洞钴矿床及湘东北地区类似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析。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Word文档形式储存。
邹少浩
文档内容包括湖南横洞钴矿床地区绿泥石电子探针(EPMA)数据。实验方法如下:点分析和X射线元素面扫描由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配备四台波长色散光谱仪的SHIMADZU EPMA-1720电子探针完成。 所有分析点均使用高对比度背散射电子(BSE)图像确定。点分析的操作条件包括 20 kV 的加速电压、15 nA 的电子束电流、1-2 μm 的束直径、20 秒的峰值计数时间和 10 秒的背景时间。数据可供后期湖南横洞钴矿床及湘东北地区类似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析。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Word文档形式储存。
邹少浩
文档内容包括湖南横洞钴矿床地区白云母的Ar-Ar年龄数据。实验方法如下:将选定的样品粉碎成60-80目,然后在双目显微镜下手工挑选白云母,并在用去离子水的超声波浴中清洗 30分钟。将矿物分离物纯化至99%后,将制备的白云母样品和监测标准黑云母ZBH-25(约 132.5 Ma)在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的49-2反应堆中照射25小时。冷却3个月后,用40Ar-39Ar激光加热法分析样品。这些值的校正因子为:(39Ar/37Ar)Ca=0.000653,(36Ar/37Ar)Ca=0.000271,(40Ar/39Ar)K=0.00703。使用Steiger和Jager(1977)计算的40K的总衰减常数。使用ArArCALC软件计算并绘制40Ar/39Ar结果。数据可供后期湖南横洞钴矿床及湘东北地区类似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析。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Word文档形式储存。
邹少浩
本数据集包含来自闪电河流域土壤温湿度无线传感器网络(以下简称SMN-SDR)的34个站点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降水的原位测量数据。整个观测网络覆盖约10000平方公里(115.5-116.5°E,41.5-42.5°N)。SMN-SDR 所覆盖的闪电河流域地势相对平坦,地表覆盖类型以草地和农田为主。网络中共计包含34个站点,分别设置了100公里(大尺度)、50公里(中尺度)和10公里(小尺度)三种采样尺度。站点观测使用Decagon 5TM 土壤水分传感器,每个站点统一按照五个测量深度(分别为3、5、10、20和50厘米)进行测量,其中有20个站点配备了HOBO雨量计。测量数据稳定后定期针对每个站点的每一层土壤采集土壤样品,分析重量/体积含水量、容重和土壤质地等,以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校准。数据采样间隔为10分钟(2019年6月之前)或15分钟(2019年6月之后)。 闪电河流域土壤温湿度无线传感器网络将为卫星反演和模型模拟的土壤水分产品真实性检验提供长期的地面参考数据。
赵天杰, 姬大彬, 蒋玲梅, 崔倩, 陈德清, 郑景耀, 张子谦, 胡路, 施建成
本数据对华南佛冈I型花岗岩(~约160Ma),南昆山A型花岗岩(~约160Ma)和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样品(~约230Ma)进行了详细的钡同位素组成分析,样品具体地理位置大概位于:北纬18°~26.5°,东经104°~117°。同位素数据在全岩样品经过酸消解和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后通过MC-ICPMS测试获得。全岩样品通过无污染碎样至200目以下,粉末酸消解并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后,随后用MC-ICPMS测试钡同位素,测试时选择国际通用的标准样品对测试数据进行监控。获得的Ba同位素数据为花岗岩储库的Ba同位素组成提供重要信息。
南晓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第一年度(2019年底至2020年初)本专题共计组织110支科考队,重点在青藏高原墨脱地区、祁连山、西天山开展野外科学考察60余次,基本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利用红外相机,样线,样点等方法对青藏高原脊椎动物(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对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区及喜马拉雅区所属的农牧交错区农牧昆虫进行了全面调查。完成雅鲁藏布江等典型水体外来鱼类、西藏自治区拉萨、林芝与青海省西宁市等地区外来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川藏北线鼠类、普氏原羚等物种的第一轮野外调查,开展并完成部分物种的遗传学(或组织学)样品采集工作。本数据集包含本专题第一年度科学考察收集的生境照、样品照、工作照、工作视频电子科学数据。数据以科考队(子课题)及科考路线整理上传。
尹婷婷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地区2020年逐日地表蒸散发产品,产品分辨率为0.01°。采用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算法,实现对RS-PM (Mu et al., 2011)、SW (Shuttleworth and Wallace., 1985)、PT-JPL (Fisher et al., 2008)、MS-PT (Yao et al., 2013)、SEMI-PM (Wang et al., 2010a)、SIM (Wang et al.2008) 等6种蒸散发产品的集成。参与蒸散发产品生产的驱动数据包括MODIS(NDVI、Albedo、LAI、PAR),MERRA-2气象再分析数据,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等。
姚云军, 刘绍民, 尚珂
内容包括北京云蒙山地区花岗质-闪长质糜棱岩样品的矿物化学成分的电子探针数据和镜下照片。矿物化学成分的电子探针数据在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JOEL JXA8230型电子探针仪上完成。实验条件为加速电压15kV,测试电流20nA,电子束斑直径一般为5μm,较小的颗粒采用3μm束斑。数据检测时间为10~20s,实验误差为±2%。使用天然矿物作为标样。共计测试了5个岩石样品。每1个样品中的每一种基质矿物(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至少测试3个颗粒,每个矿物颗粒一般测试3~4个探针点。对每个样品中代表性斜长石、钾长石残斑,也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剖面分析。代表性矿物的化学成分数据列于表格中。 此数据可为北京云蒙山糜棱岩韧性变形的具体温度条件以及变化规律提供数据支持。
张慧
本数据集是2018年西藏开展的农村小水电调查结果汇总。主要内容包括西藏自治区每个地市不同区县的小水电名称、装机容量、开工时间和竣工时间,以及每个水电站的运行状态。西藏自治区水电开发历史较早,大中型水电站数量不多,主要以农村小水电站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藏自治区的小水电站多数都已被关停,目前主要以大中型的水电工程开发为主。在水电调查数据较为缺乏的高原地区,本数据集较好反映了西藏自治区小水电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为西藏自治区水电开发调查与评估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傅斌
数据内容:该数据集产品包含青藏高原地区30米分辨率的水体悬浮物浓度产品,可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相关研究的关键参数。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产品反演主要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通过提取有效的离水辐射或离水反射率,从而对水体成分进行反演。本产品是使用经验/半经验方法进行水中悬浮物浓度信息提取的初步结果。数据质量:整体精度较高,后续将结合科考实测数据对产品进一步优化。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集将持续更新,可用于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变化研究与分析。
刘慧婵
本数据集为西藏自治区不同年份的统计年鉴,主要包括不同社会经济统计内容。西藏统计年鉴以统计图表和分析说明为主,通过高度密集的统计数据来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年度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获取统计数据资料,是进行各项经济、社会研究的必要前提,借助于西藏统计年鉴,可以为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青藏高原地区数据匮乏,网络平台难以找到详尽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本数据集来源于西藏自治区各统计部门,能够为相关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
傅斌
数据内容:该数据集产品包含青藏高原地区10米分辨率的不透水面产品,可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相关研究的关键参数。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产品反演主要基于Sentinel系列数据,从联合特征出发,结合深度空间特征、长时序的NDVI等指数特征、地形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实现不透水面信息提取。数据质量:整体精度较高。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集将持续更新,可用于进一步明晰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王桂周
该数据集包含位于小滦河流域布设29个土壤温湿仪器观测点,观测时间在2018年8月28日-2019年2月28日之间,时间间隔30 min。观测深度为5 cm和10cm共2层。观测点位分布在被动微波像元尺度(如SMAP、SMOS、AMSR2和FY-3)和主动微波卫星像元尺度(如Sentinel-1)内。主微波像元和被动微波像元的观测面积分别为0.1°×0.1° 和 0.25°×0.25°。主动微波像元中有12个位点(称A(主动)),被动微波像元中有17个位点(称P(被动))。
蒋玲梅
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药用真菌,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周边高海拔地区的高寒草甸生境中,在该物种的传统产区,虫草收入是农牧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该物种是也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数据根据已发表的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以冬虫夏草干燥品腺苷含量为其质量标准,建立了一个综合生态位模型来模拟基准气候条件以及未来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4个时间段的冬虫夏草潜在分布区变化以及高质量虫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郭彦龙
本数据主要包含藏北湖区仁错(申扎县-班戈县境内)蛇绿岩中基性岩的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数据分析测试在武汉上谱分析测试公司完成,前处理在配备100级操作台的千级超净室完成;同位素分析采用德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的MC-ICP-MS(Neptune Plus),数据采集由8个blocks组成,每个block含10个cycles,每个cycle为4.194秒。 通过该项分析,旨在明确蛇绿岩中基性岩单元岩浆地幔源区特征,为进一步约束蛇绿岩成因,明确其类型提供关键证据。本套数据样品均符合分析要求,分析精度高,可用于进一步约束中特提斯造山带内蛇绿岩成因及其构造归属划分。
翟庆国
华南地区大湖塘钨铜钼矿床的地质年代学数据集包括不同岩石矿物和矿石矿物的年龄数据。样品为华南地区大湖塘钨铜钼矿床的北段、中段和南端的岩体和矿石,通过单矿物分选选取了1件黑云母、5件白云母和22件辉钼矿样品进行定年工作。岩体和矿石地质年代学数据主要通过黑云母、白云母的Ar-Ar定年方法和辉钼矿Re-Os定年方法测得。根据获得的地质年代学数据约束了两个主要的岩浆作用和矿化时期,研究表明大湖塘钨铜钼矿床是长达20个百万年的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结果。
宋伟乐
本数据集主要包括大湖塘矿床白钨矿、黑钨矿,氟磷灰石和石英的流体包裹体数据和H、O同位素数据以及蚀变矿物绿泥石的主量元素数据。2018年样品采自华南地区大湖塘钨铜钼矿床。绿泥石的主量元素组成数据通过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方法测得,矿物流体包裹体数据通过Linkam MDS 600冷热台测温和Renishaw RM2000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测得,矿物氢氧同位素组成组成通过Thermo-Finnigan DeltaPlus XP 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RMS)测得。根据测得数据约束了大湖塘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宋伟乐
本数据集为锡石和黄锡矿锡同位素组成数据。样品主要来源于美国南达科他州,英格兰康沃尔郡,德国和捷克共和国及玻利维亚安第斯锡带的四个不同成矿环境的锡成矿带。锡石和黄锡矿的锡同位素组成是由等离子质谱仪测定的。该数据已用于文章发表,数据质量高且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利用Sn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反映了矿床的原始Sn同位素组成,证明在早期形成的锡石与来源或岩浆过程的变化有关,锡同位素可以提供氧化还原反应和岩石来源和过程的信息。
姚军明
本数据集为浙江省泰顺县洋滨锡矿的锡石LA-ICP-MS U-Pb测定数据。本数据来源于原位的LA-ICP-MS分析获取。该数据已用于文章发表,数据质量高且真实可靠。浙江省洋滨斑岩型锡矿为东南沿海钨锡成矿带的一部分,用原位的锡石LA-ICP-MS U-Pb数据确定洋滨锡矿的成矿时代;以便准确厘定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浙江洋滨、江西大湖塘、岩背和广东石菉和海南高通岭等燕山晚期代表性钨锡多金属矿床进行了含矿岩体成岩成矿时代.
李前臻
表格内容包括朝鲜半岛地区的糜棱岩样品的40Ar/39Ar定年信息。首先将样品经过碎样→水漂→过筛 →磁选→比重液分离等步骤分选出黑云母、角闪石和白云母等单矿物定年样品,最后在双目镜下手工挑纯。实验方法是40Ar/39Ar定年法。样品经过前处理后进行照射,照射工作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游泳池堆”中进行的,接着利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气体多接收稀有气体质谱仪 Helix MC进行阶段升温加热,最后使用ISOPLOT 程序计算坪年龄及正、反等时线。此数据可为了解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方式提供数据支持。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高级别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储存。
武昱东
Based on AVHRR-CDR SR products, a daily cloud-free snow cover extent dataset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5 km from 1981 to 2019 was prepared by using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method. Each HDF4 file contains 18 data elements, including data value, data start dat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etc. At the same time, to quickly preview the snow distribution, the daily file contains the snow area thumbnail, which is stored in JPG format. This data set will be continuously supplemented and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real-tim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algorithm update (up to may 2019), and will be fully open and shared.
HAO Xiaohua
本数据集来源于来源于四篇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1:该论文利用LA–ICP–MS分析华南仙石铀矿床中不同成矿时代铀矿物颗粒的稀土元素组分。基于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三组铀矿物的稀土元素呈现出类似的分布特征。但不同成矿阶段铀矿物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明显不同,甚至相差几个数量级,如La, Eu, Dy, Yb 和Lu等元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铀矿物REEs配分模式大多显示出轻微的Eu正异常,仙石铀矿物REEs配分模式与笋洞花岗岩围岩、仙石铀矿区辉绿岩以及花岗岩型铀矿相关的沥青铀矿稀土配分模式均不同,且也不同与其他类型铀矿床中铀矿物的REEs配分模式。结合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仙石铀矿床中的铀矿物可能不是前人通常认为的铀氧化物(e.g., UO2 or U3O7)。因此,仙石铀矿物的REEs特征,更进一步支持其可能为一种新的铀矿物高铀酸钙(Vorlanite)。 论文2:该论文通过对年轻铀矿物SIMS U-Pb定年过程的优化和高普通Pb数据处理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拓展了SIMS铀矿物的U-Pb定年适用范围;运用二次离子探针(SIMS)铀矿物U-Pb定年技术,结合传统铀矿物U-Th-Pb化学年龄法,获得桂北孟公界花岗岩型铀矿中铀矿物SIMS U-Pb年龄为1.9 ± 0.7 Ma,与铀矿物U-Th-Pb化学年龄2.3 ± 0.1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且矿床的矿化作用事件与华南第四纪伸展背景下火山岩(2.1–1.2 Ma)的侵位作用过程近同时;是目前识别出的华南最为年轻的铀矿化事件。 论文3:本论文针对铀矿化定年方法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评述了铀矿物定年的五种主要方法:(1) 铀矿物U-Th-totalPb化学年龄;(2) 铀矿物模式年龄;(3) 铀矿物传统等时线年龄;(4) 铀矿物矿伴生矿物年龄;(5) 原位微区铀矿物U-Pb年龄;深入探讨了铀矿化作用定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应方案,期望促进未来铀矿床成矿年代学的发展。 论文4:该论文利用角闪石Ar-Ar法新获得的下庄两组NWW向基性岩脉和一组NEE向基性岩脉的年龄为200~180 Ma,这些基性岩脉的年龄与下庄基性岩脉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总体一致,进一步确认粤北下庄地区存在早侏罗世的基性岩浆活动。尽管与其对应期次的铀矿化年龄迄今还未见报道,但这些早期基性岩脉的存在对铀成矿作用的认识及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意义。表明华南地区此刻处在伸展构造地质背景,标志着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后华南地区岩石圈伸展作用可能至少在200~190 Ma已经开始。 注1:孟公界铀矿GPS坐标:N26°11′ ,E110°30′。 注2:下庄铀矿GPS坐标:N24°33′,E114°14′。
骆金诚
数据包含珠西沟冰川径流的钾、钠、钙、镁、氟离子、氯离子、硫酸根和硝酸根等指标,涵盖了大部分无机溶解组分。上述阴阳离子分别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等仪器测得,检测限低于0.01mg/L,误差低于10%;本数据可以用于反映珠西沟流域硫化物氧化、碳酸盐岩溶解和硅酸盐岩风化等化学风化过程对河水溶质的贡献,进而精准计算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和硅酸盐岩风化速率,最终为评估冰川作用对岩石化学风化及其碳汇效应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邬光剑
此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班怒带到拉萨地块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白垩系地层砂岩碎屑成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采样时间为2018年-2019年,样品分布地区有南羌塘和班怒带。岩石样品包括砂岩9件、复理石1件以及火山碎屑岩2件,且以该数据为基础的讨论为限定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及闭合时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研究班公湖—怒江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砂岩的碎屑组分统计主要使用薄片法和点计法,锆石U-Pb定年测试使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锆石Hf同位素测试使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 - ICP - MS),测试单位包括吉林大学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科荟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该数据集所在文章已发表在国际SCI期刊《Tectonics》和《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并被多次引用,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范建军
冰川是西部山区河流的补给水源,是西部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工、农、牧业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冰川既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又是山区形成严重自然灾害的发源地,如突发性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和冰崩等。冰川水文监测是研究冰川融水特征、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冰川表面消融与径流关系、冰面产流和汇流过程、及冰川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诱发的洪水和泥石流计算和预报的基础。目前主要以在流域出山口建立水文监测站,开展实地监测为主。本数集为4条代表性冰川的月值径流数据 (珠西沟冰川、帕隆4号冰川、老虎沟冰川、七一冰川)。通过雷达或压力式水位计测量冰川融水相对水位变化,通过实地径流断面测流与相对水位建立径流曲线,计算每条冰川的径流总量,径流单位为m3/s。
杨威, 李忠勤, 王宁练, 秦翔
冰川表面微气象是观测冰川表面一定高度处风向风速、气温、湿度、气压、四分量辐射、冰温及降水等气象要素。冰川表面微气象监测是进行冰川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冰川表面能量-物质平衡、冰川运动、冰川融水径流、冰芯等研究及相关模型模拟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为探究气候变化与冰川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主要通过在冰川表面架设高山气象站进行自动监测,也可使用便携式气象站进行短期的流动监测。近年来,在天山、西昆仑、祁连山、羌塘内陆、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藏东南、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20多条冰川表面开展了相关的气象监测研究。该数据集为冰川区及冰川末端月值气象数据。
杨威
冰川物质平衡是表征冰川积累和消融量值的重要冰川学参数之一。冰川物质平衡是联系气候和冰川变化的纽带,是冰川对所在地区气候状况的直接反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的物质收支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物质上的收支变化又可以引起冰川运动特征及冰川热状况的改变,进而导致冰川末端位置、面积和冰储量的变化。监测方法即在冰川表面设置固定标志花杆,定期监测冰川表面相对于花杆顶点的距离,以计算冰雪消融量;在积累区定时定点开挖雪坑或钻孔取样,测量雪层密度,分析雪-粒雪-附加冰层位特征,计算雪层积累量;再将单点监测结果绘到大比例尺冰川地形图上,按净平衡等值线法或等高线分区法计算整条冰川的瞬时、季节(如冬季和夏季)及年度的物质平衡分量。该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及天山地区不同代表性冰川年物质平衡数据,单位为毫米水当量。
邬光剑
本数据为藏北湖区仁错蛇绿岩中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和部分斜长花岗岩)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主量采用XRF荧光法分析获得,分析精度优于5%。微量元素采用ICP-MS质谱分析获得,分析精度优于0.05ppm。主微量元素能够有效用于样品地球化学性质分析,包括元素组成、稀土和微量元素分配特征。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岩石单元地化特征,进而约束其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同时,不同样品的差异对比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蛇绿岩形成过程中的壳幔演化过程。
翟庆国
本数据包括青藏高原藏北湖区仁错地区蛇绿岩中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数据表包括锆石U-Th-Pb比值和校正后的数据结果。数据测试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科荟测试有限公司完成,采用SHRIMP IIe离子探针和LA-ICP-MS多接收等离子质谱完成。SHRIMP IIe剥蚀束斑直径为25um左右。激光剥蚀系统为ESI NWR 193nm,ICP-MS为Analytikjena PlasmaQuant MS Elite ICP-MS。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Th-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软件ICPMSDataCal完成。
翟庆国
此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措麦乡岩浆岩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同位素、矿物化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采样时间为2015年-2016年,地区为西藏冈底斯弧措麦乡差女地区,岩石样品包括13件闪长岩和14件辉长岩。该数据为认识新特提斯洋的初始俯冲时间提供关键限定,将新特提斯洋的初始俯冲时间限制在255-214 Ma之间,对探讨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岩石样品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分别使用荧光光谱仪(XRF)和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试,锆石U-Pb定年使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矿物化学测试使用电子探针分析(EPMA),锆石原位Hf同位素通过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测试所得,测试单位包括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该数据集关联文章已发表在知名刊物《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上,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张开均, 李秋环
植物化石气孔参数是统计自化石植物角质层的数据,气孔参数包括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气孔密度表示单位面积内气孔的数目,通常以每平方毫米叶片面积内气孔的数目来表示。气孔指数是气孔数占气孔和表皮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具有气孔的角质层,处于植物和大气的分界面,它包含着植物与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数据,并且,角质层分析的新技术可使许多植物叶化石变为极有价值的古大气环境数据库。本次数据来自于本人团队及其他发表的论文,本人将这些已发表文章中的气孔参数数据进行统计,筛选处理,并上传。气孔参数的应用目前比较广泛,例如:运用气孔参数计算古大气CO²浓度,利用气孔参数重建古海拔等。
张明震
本数据集包括内蒙古狼山地区玄武岩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全岩Sr-Nd-Pb同位素数据和全岩Ar-Ar同位素数据。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XRF测试获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ICP-MS分析获得。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由Finnigan Triton TIMS分析获得,全岩Pb同位素数据由多收集器Finnigan MAT-262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Ar-Ar同位素数据的获得分两步进行,首先在北京快中子反应堆进行预处理,而后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使用 Argus VI惰性气体质谱仪进行测试分析。以上数据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地学期刊《Chemical Geology》上,数据真实可信。通过该套数据可以有效约束狼山玄武岩地幔源区的物质循环作用。
戴宏坤, 郑建平
本数据集主要包含辽宁西部地区埃达克质岩石的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其中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XRF分析获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ICP-MS测试分析得来,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通过TIMS测试获得。以上全套数据已经发表在国际权威地学期刊《Lithos》上,数据真实有效,完整可信。通过对该套数据的分析模拟,可以建立起大陆埃达克质岩石的成因模型,约束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模式。
戴宏坤, 郑建平
此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蛇绿岩中基性岩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单矿物电子探针以及斜长石Ar-Ar年龄数据。采样时间为2014年-2016年,地点为蓬错南岸和纳木错西岸。岩石样品包括蓬错南岸的高镁安山岩7件、玻安质岩脉3件、辉长岩4件以及纳木错西岸的玄武岩14件。该数据对研究藏中洋底高原及新生洋内弧残片的物质组成、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提供了支撑,对认识班公中特提斯洋底高原和新生洋内弧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全岩主、微量元素分别使用荧光光谱仪(XRF)和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试,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测试使用的是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单矿物主量元素使用电子探针分析(EPMA)全岩Sr-Nd同位素测试则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分离以及ICP-MS测试,斜长石Ar-Ar年龄是在核反应堆对样品照射后通过激光加热和同位素分析所得,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测试单位包括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氩氩、铀-钍-氦年代学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子探针实验室。该数据集所在文章已发表在知名刊物《Gondwana Research》上,据谷歌学术统计目前被引已达18次。
张开均, 严立龙
本数据集包含信阳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和锆石U-Pb-Hf同位素数据。其中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XRF测试分析所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ICP-MS测试分析所得,锆石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分析获得,锆石Hf同位素数据由MC-ICP-MS分析所获得。以上全套数据已发表在地学权威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之上,数据真实可信。通过该套数据,可有效约束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和多阶段再造过程。
艾磊, 平先权
本数据集包含锡林浩特地区石炭-二叠纪镁铁质侵入岩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和锆石U-Pb同位素数据。全岩主量元素数据由XRF测试得来,全岩微量元素数据由ICP-MS测试分析获得,锆石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测试分析获得。本套数据已发表至地学SCI期刊《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之上,数据真实可信。通过对该套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约束岩浆源区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王珂, 李益龙
本数据集包含来自闪电河流域土壤温湿度无线传感器网络(以下简称SMN-SDR)的34个站点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降水的原位测量数据。整个观测网络覆盖约10000平方公里(115.5-116.5°E,41.5-42.5°N)。SMN-SDR 所覆盖的闪电河流域地势相对平坦,地表覆盖类型以草地和农田为主。网络中共计包含34个站点,分别设置了100公里(大尺度)、50公里(中尺度)和10公里(小尺度)三种采样尺度。站点观测使用Decagon 5TM 土壤水分传感器,每个站点统一按照五个测量深度(分别为3、5、10、20和50厘米)进行测量,其中有20个站点配备了HOBO雨量计。测量数据稳定后定期针对每个站点的每一层土壤采集土壤样品,分析重量/体积含水量、容重和土壤质地等,以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校准。数据采样间隔为10分钟(2019年6月之前)或15分钟(2019年6月之后)。 闪电河流域土壤温湿度无线传感器网络将为卫星反演和模型模拟的土壤水分产品真实性检验提供长期的地面参考数据。
赵天杰, 姬大彬, 蒋玲梅, 崔倩, 陈德清, 郑景耀, 张子谦, 胡路, 施建成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宇宙射线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剔除及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刘绍民, 车涛, 朱忠礼,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四道桥站的大孔径闪烁仪通量观测数据。下游四道桥站分别架设了BLS450、BLS900和RR-RSS460型号的大孔径闪烁仪,北塔为接收端,南塔为发射端。观测时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下垫面是柽柳、胡杨、裸地和耕地。北塔的经纬度是101.137E,42.008N,南塔的经纬度是101.131E,41.987N,海拔高度约873m。大孔径闪烁仪的有效高度25.5m,光径长度是2350m,采样频率是1min。 大孔径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1min,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其中感热通量主要是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通过迭代计算得到,主要的质量控制步骤包括:(1)剔除Cn2达到饱和的数据(BLS900&BLS450:Cn2>7.25E-14,RR-RSS460:Cn2>7.84 E-14);(2)剔除解调信号强度较弱的数据(BLS900&BLS450:Average X Intensity<1000;RR-RSS460:Demod>-20mv);(3)剔除降水时刻的数据;(4)剔除稳定条件下的弱湍流的数据(u*小于0.1m/s)。在迭代计算过程中,对于BLS900&BLS450,选取Thiermann and Grassl(1992)的稳定度普适函数;对于RR-RSS460,选取Andreas(1988)的稳定度普适函数,详细介绍请参考Liu et al. (2011, 2013)。由于仪器故障,大孔径闪烁仪数据缺失的日期为:2020.02.13-2020.02.14;2020.05.18-2020.15.19。 关于发布数据的几点说明:(1)下游LAS数据以BLS900为主,其次为BLS450,最后为RR-RSS460,最终缺失时刻以-6999标记。(2)数据表头:Date/Time :日期/时间(格式:yyyy/m/d h:mm),Cn2 :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单位:m-2/3),H:感热通量(单位:W/m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站的大孔径闪烁仪通量观测数据。中游大满站分别架设了BLS900和RR-RSS460型号的大孔径闪烁仪,北塔为BLS900的接收端和RR-RSS460的发射端,南塔为BLS900的发射端和RR-RSS460的接收端。观测时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6日。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下垫面是玉米、果园和大棚,以玉米为主。北塔的经纬度是100.3785E,38.8607N,南塔的经纬度是100.3685E,38.8468N,海拔高度约1556m。大孔径闪烁仪的有效高度24.1m,光径长度是1854m,采样频率是1min。 大孔径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1min,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其中感热通量主要是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通过迭代计算得到,主要的质量控制步骤包括:(1)剔除Cn2达到饱和的数据(BLS900:Cn2>7.25E-14,RR-RSS460:Cn2>7.84 E-14);(2)剔除解调信号强度较弱的数据(BLS900:Average X Intensity<1000;RR-RSS460:Demod>-20mv);(3)剔除降水时刻的数据;(4)剔除稳定条件下的弱湍流的数据(u*小于0.1m/s)。在迭代计算过程中,对于BLS900,选取Thiermann and Grassl(1992)的稳定度普适函数;对于RR-RSS460,选取Andreas(1988)的稳定度普适函数,详细介绍请参考Liu et al. (2011, 2013)。由于仪器维修、供电不足和信号问题,大孔径闪烁仪数据缺失的日期为:2020.06.21-2020.06.23;2020.09.21-2020.10.14。 关于发布数据的几点说明:(1)中游LAS数据以BLS900为主,缺失时刻由RR-RSS460观测补充,两者都缺失则以-6999标记。(2)数据表头:Date/Time :日期/时间(格式:yyyy/m/d h:mm),Cn2 :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单位:m-2/3),H:感热通量(单位:W/m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地区2019年日值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采用耦合小波分析的随机森林优化降尺度模型(RF-OWCM),通过对“祁连山地区基于AMSR-E和AMSR2亮温数据的SMAP时间扩展日0.25°×0.25°地表土壤水分数据(SMsmapTE, V1)”进行降尺度,得到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参与降尺度模型的数据包括GLASS Albedo/LAI/FVC,周纪-中国西部1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TRIMS LST-TP),以及经/纬度等信息。
柴琳娜, 朱忠礼, 刘绍民
在青海和西藏的荒漠带实地调查了52个样点,于2019年和2020年7-8月植被生长最大时期对植被地上生物量进行实地采样。同时,利用手持 GPS设备,记录了实验位点的经度、纬度和海拔等信息。样方的野外设置方法为:选取一块植被均匀的地段,当植被相对茂盛时样地设置为10米x10米的正方形样地,当植被相对稀疏时样地设置为30米x30米的正方形样地或者30米x90米的长方形样地;在设置好的样地中随机投掷3-5个小样方框(1米x1米),采用样方收割法收集植物样品:在1平方米的样方面积内,登记植物的物种名目,每个物种的株数等信息。并将样方内的各种植物分种齐地面刈割,带回实验室内, 在恒温干燥箱内6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 测定植物样本的干重,计算样方地上生物量。 此外,还通过采样点的经度纬度提取了该52个样点的2种遥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1) 2000-2018年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并计算年整合增强型植被指数(iEVI),iEVI与净初级生产力(NPP)具有高相关性,可作为净初级生产力的替代指标(He et al. 2021,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 2001-2020年遥感净初级生产力(NPP)及其质量控制百分比(QC),遥感NPP数据来自MOD17A3HGF Version 6 product (https://lpdaac.usgs.gov/products/mod17a3hgfv006/),由净光合值(总初级生产力-植物维持呼吸)计算得到。植被覆盖度低的样点,遥感净初级生产力可能存在空值(NA)。
叶建圣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世界第三极,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明显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选取耕地、建筑用地、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GDP和人口密度8个因素为威胁因子,并基于专家打分法确定威胁因子的属性,对青藏高原生境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获得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6期青藏高原农牧区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制作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将有助于探索青藏高原的生境质量,并为政府制定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刘世梁, 刘轶轩, 孙永秀, 李明琦
本数据集包括华北克拉通秦皇岛地区的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和锆石U-Pb-Hf同位素数据。全岩主量元素数据由XRF分析得来,全岩微量元素数据由ICP-MS测试所得,锆石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分析所获得,锆石Hf同位素数据由LA-MC-ICP-MS分析所获得。上述数据已发表在国际权威地学期刊GSAB上,数据真实可信,可以有效约束太古宙时期(2.7-2.5Ga)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增生模式,为其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李益龙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亚高山灌丛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由于仪器故障导致数据缺失)。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大寺附近,下垫面是亚高山灌丛。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100°6'3.62"E,北纬37°31'15.67" N,海拔3495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2.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北,超声风速温度仪(Gill-windmaster pro)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约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3级(质量标识0数据质量好,1数据质量较好,2数据质量较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青海湖鱼雷发射基地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其中,冬春季高原气候恶劣,数据不稳定,而疫情导致2020年春季及冬季仪器未能及时维护,2020年1月1日至4月6日,11月1日至12月31日数据出现较长时间缺失。另外,潜热范围一般控制在-500~500 W/m2之间,其中负值可能是由于湖面凝结水导致的。站点位于青海省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鱼雷发射基地,下垫面是青海湖水面。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 29' 59.726'' E,北纬 36° 35' 27.337'' N,海拔3209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16.1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北向偏移西40°,超声风速温度仪(Gill-windmaster pro)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约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3级(质量标识0数据质量好,1数据质量较好,2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温性草原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仪器故障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4月13日至7月20日的数据缺乏)。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下垫面是温性草原。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14'8.99"E,北纬 37°14'49.00"N,海拔3210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2.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为北,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A)与CO2/H2O分析仪(EC150)之间的距离约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3级(质量标识0数据质量好,1数据质量较好,2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高寒草甸草原混合草原超级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仪器故障和新馆肺炎疫情导致2月1日至6月27日的数据缺乏)。站点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路旁侧,下垫面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混合。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98°35′41.62″E,北纬 37°42′11.47″N,海拔3718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为西北,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A)与CO2/H2O分析仪(EC150)之间的距离约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3级(质量标识0数据质量好,1数据质量较好,2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数据包括内蒙古中部地区(贺根山-锡林浩特-林西一线)的志留纪徐尼乌苏组、泥盆纪锡林郭勒杂岩和二叠纪哲斯组的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和锆石U-Pb同位素数据。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XRF分析得来,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由ICP-MS测试得来,锆石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测试得来。该套数据已在地学SCI期刊《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上发表,数据质量可靠,真实可信。通过该套数据,可以有效约束区域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李益龙
本数据为岩浆岩的全岩化学数据及其捕掳体的矿物主微量数据、矿物温压估算数据。样品吉林辽源地区中生代玄武岩和其中的异剥橄榄岩捕掳体。玄武岩主微量元素数据是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矿物的主量元素测试是通过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尖晶石、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及玻璃质获得。矿物微量元素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单斜辉石、磷灰石、长石、玻璃质获得。矿物温压数据通过已有分配系数利用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的组分计算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揭示地幔橄榄岩的性质及交代过程,指示了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对交代熔流体运移的重要作用。
林阿兵
样品采自盆地北缘岗盖日地区藏夏河组细粒岩屑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样品的后期处理和元素地球化学(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分析工作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完成。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物源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藏夏河组是分布于羌塘盆地北缘的一套砂泥不等厚互层的地层,其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是古特提斯洋消亡阶段的沉积产物,其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对晚三叠世羌塘盆地演化过程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岗盖日地区藏夏河组碎屑岩开展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通过碎屑岩物源属性及其构造背景研究,探讨晚三叠世羌塘盆地的演化过程及性质。研究区藏夏河组砂岩样品具有低—中等的化学蚀变指数 CIA= 55. 0~ 65. 9、化学风化指数CIW= 60. 6~ 74. 3 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IA= 56. 1~ 70. 6,反映物源区总体发生了弱的化学风化作用。Al2O3 / TiO2 、TiO2 / Zr、Cr/ Th、Sc / Th、Co / Th、La / Sc 值和显著的Eu负异常,表明藏夏河组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岩石,同时可能含有少量安山质物源。多重构造判别图解表明物源区主要来自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少量来自于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区。 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笔者认为晚三叠世早期羌塘盆地具有弧后前陆盆地的特征,而藏夏河组形成于同造山期或者造山后。
王忠伟
样品为羌科-1井、羌地-17井和羌资-16井。分析测试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氩氩、铀—钍—氦年代学实验室完成,测试方法见吴林等(2016)。取得成果如下: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三个钻孔岩芯中9件样品的锆石(U—Th)/He年龄,除始新统两件样品的锆石(U—Th)/He热史信息尚未重置外,其余样品年龄均集中在白垩纪,且年龄值随高程变化较小,指示存在白垩纪剥蚀—冷却。 羌塘地块西部 QD-17 井记录了早白垩世(约127~114Ma)的剥蚀—冷却,东部QZ-16井记录了晚白垩世(约92~64Ma)的剥蚀—冷却。 白垩纪剥蚀—冷却得到区域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和构造—沉积事件的响应。 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拉萨地块北部和羌塘地块(高原内部)广泛分布白垩纪—早始新世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拉萨地块南部至喜马拉雅地块(高原南缘)则广泛分布晚中新世以来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这种年龄分布格局暗示高原内部和南缘经历了明显不同的剥蚀—冷却历史。参考高原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冷却过程,推测高原内部也存在白垩纪快速剥蚀—冷却事件。 拉萨地块北部、羌塘地块及其以北区域广发出现早白垩世沉积间断及沉积不整合,也指示白垩纪期间的快速剥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该白垩纪剥蚀—冷却可能是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关闭后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的结果,指示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高原内部的地壳可能已经存在明显的缩短、加厚变形以及相应的剥蚀—冷却。
郑波
本图件为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要求完成的图件成果,为“燕山期东北亚构造-岩浆-矿产时空分布图”。图件系统总结了东北亚地区燕山构造期(侏罗纪及白垩纪)的岩浆岩与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图件中的年代学数据、岩浆岩及矿床的分布来源于该项目执行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前人对该地质时期进行的研究工作。该图可揭示东北亚燕山期构造作用、大规模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指明典型地区优势金属矿产的勘查方向。
张丽鹏
本数据集展示了青藏高原羌塘盆地雀莫错地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巴贡组下部地层的高分辨率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和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记录和矿物学的数据资料。样品采集自羌塘盆地雀莫错地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巴贡组下部地层。锆石U-Pb定年是通过LA-MC-ICP-MS进行,采用侯可军等人(2009)的方法。取得如下成果:巴贡组钙质细砂岩层碎屑锆石最大沉积年龄232.5 ±3.3 Ma,结合前人菊石、双壳类等生物地层学研究,将巴贡组地层时代归为卡尼期。在该剖面中,硅碎屑供应增强,方解石和伊利石含量急剧下降,表明CPE期间古气候由干旱向温暖湿润转变。在该剖面中,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和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均出现了负偏,这可能与全球碳循环的扰动和富含12C的二氧化碳的释放有关。在CPE开始时期,雀莫错地区C同位素负偏的程度相比其他地区较轻。同期Wrangellia大火成岩省的喷发和甲烷的释放是造成δ13C显著负偏移的最可能原因。
付修根
本数据为下地壳变质岩岩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矿物同位素组成数据以及岩石地震波速数据。样品采集自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安徽女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以及其中携带的长英质麻粒岩、中性麻粒岩及基性麻粒岩捕掳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U-Pb同位素获得。矿物同位素组成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Hf同位素获得。岩石地震波数据通过双目镜估算矿物含量并通过经验公式计算获得。获得的数据重建了华北东南缘地区下地壳的精细结构和演化过程。
平先权
样品采集自北羌塘盆地西南部长梁山油页岩及其下伏和上覆的泥灰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分析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完成,分析采用国标GB 17378.5-2007。主量元素采用AB104L, Axios-max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测试标准为GB/T 14506.14-2010。微量元素采用DRC-E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测试,标准为GB/T 14506.30-2010。主微量测试均在核工业地质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内完成。重点是研究残留海湾这种过渡相环境下油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机理。结合剖面的岩性、沉积相古生物等特征,对油页岩及泥灰岩的氧化还原条件、沉积期表层水体的初始生产力、气候特征和沉积速率等进行分析,综合得到北羌塘盆地西南部的早白垩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并非常见的良好的保存条件或高的古生产力,而是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快的沉积速率和高的陆源有机质输入。从而对有机质富集的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林飞
本数据包含早侏罗世托儿期黑色页岩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数据。样品采集自南羌塘盆地长梁山地区的黑色页岩。有机碳总量在中石化无锡所应用LECO CS-200碳硫分析仪测得。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CNNC)北京铀地质研究所用x光衍射法对块状岩石矿物进行了测试。我们对位于东特提斯域羌塘盆地中-晚托尔期贫有机质的沉积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调查了控制羌塘盆地托尔期有机质富集的因素。研究表明:早托尔期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沉积于具有缺氧底层水的分层水体中,这种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该时期的暖湿气候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提高表层水的初级生产力。中-晚托尔期贫有机质沉积物沉积于氧化的水体中,氧化的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丝状黄铁矿的平均直径和标准偏差分别大于12mm和大于5mm。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调查沉积物是在有氧条件下沉积的。该时期冷干的气候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使得表层水的初级生产力较低。索布查剖面的磷钛比从0.16到0.34不等,这些磷/钛比接近于PAAS (0.13)和远洋粘土(0.33),远低于以1990年生产力提高为特征的赤道地区的现代太平洋磷/钛比(~ 2–8)。在整个托尔期,陆地碎屑输入都是受限制并且均匀的,碎屑输入对有机质的稀释作用是很小的。此外,早托尔期页岩和泥灰岩有机质的差异性富集应该归因于碳酸盐的稀释作用。最后,我们认为氧化还原条件和古气候条件是托尔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
付修根
样品采集自西藏羌塘盆地南羌塘凹陷温泉地区索布查剖面,在中核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使用Thermo Finnigan MAT-253 碳同位素质谱仪测得碳同位素数据。取得成果如下:首次提出了东特提斯域跨越三叠——侏罗系(T/J)界线海相地层的高分辨率无机碳同位素曲线。该曲线记录了两次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向偏移:较小的一次负偏移位于剖面下部的生物碎屑砂屑灰岩层附近;较大的一次负偏移位于剖面中上部的泥微晶灰岩中;两次负偏移之间间夹一段明显的正向恢复。这样的特征与跨越T/J界线的全球层型剖面点中所记录的碳同位素特征完全一致,具有全球可对比性。结合研究剖面的沉积岩石学特征、无机碳同位素记录、先前的古生物化石特征和U-Pb锆石测年数据,本文将三叠——侏罗系界线置于剖面中粒屑灰岩层所代表的最浅水体沉积环境的顶部,此法还可见Felber等人对该界线的研究中。通过研究整个剖面中生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在剖面中上部20米处的位置可能存在过生物危机。这可能与剖面中的碳同位素异常记录有关,可能与晚三叠世的大规模火山爆发导致的大量轻碳同位素组分快速释放到大气和海洋中造成的环境变化和温室效应有关。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胡芳知
本数据集为变质岩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矿物微量元素数据,矿物同位素数据,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样品采集自河南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不含石榴子石的长英质麻粒岩石捕掳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U-Pb同位素获得,矿物同位素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Hf同位素获得,矿物微量元素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锆石获得。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南缘冥古宙古老地壳的存在,并且指示了古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的复杂改造事件。
平先权
西昆仑铁克里克山基岩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6个、锆石裂变径迹数据2个,采用外探测器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0%;该结果显示西昆仑北部铁克里克山在中新世以来经历快速剥露。西昆仑山前克里阳剖面与喀什塔什剖面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共17组,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谐和度均<10%;这些结果显示山前沉积物早期物源来自于松潘-甘孜和南昆仑地块,自阿图什组之后南昆仑、北昆仑地块向山前提供物源。这些结果表明西昆仑新生代隆升经历了逐渐向北生长的过程。帕米尔造山带内部塔什库尔干正断层上、下盘基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4个,采用外探测器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5%;该结果显示塔什库尔干正断层约8.5Ma开始活动,正断层下盘表现为倾向西的掀斜,这可能暗示了东帕米尔地区有先前的南北向挤压造山向晚新生代东西向垮塌伸展的构造体制的转换。
林秀斌
本数据集为2020年祁连山重点区域人类活动数据。以祁连山重点区域的矿山开采、违规房屋整改、新增道路、土地平整及生态修复等资料为基础,利用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比统计前后变化地块。对祁连山重点区域地类发生变化的地块,逐块调查核实;对判图可疑的地块,重新判读验证;对影像无法反映的地类,实地核实地类,采集相关数据,核对并修正位置。同时进一步核对2020年祁连山重点区域矿山开采、违规房屋整改、新增道路、土地平整及生态修复等属性信息,统一进行图斑及其属性的录入和编辑,形成2020年祁连山重点区域2m空间分辨率人类活动数据集,总体分类精度优于95%。本数据集实现了祁连山重点区域生态治理的现势性和时效性,为2020年祁连山重点区域人类活动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祁元, 张金龙, 袁晶, 周圣明, 王宏伟
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广泛分布,类型丰富,对雅江全流域共包含16个子流域在内的松散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考察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江孜县、康马县、萨迦县、拉孜县、仲巴县、萨嘎县、昂仁县、谢通门县、南木林县、加查县、波密县、墨脱县、墨竹工卡县等及其周边地区。该数据集记录了对雅鲁藏布江全流域不同类型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开展野外地质考察的工作日志、野外工作照以及地质剖面照片。考察了包括16条松散沉积物剖面和40处松散沉积物遥感解译标志样本点。查明雅江流域内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时空展布与变化机理对揭示水系演变、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水土保持、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治、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林志鹏, 韩中鹏, 王成善, 白雅俪格, 王新航, 张建, 马星铎, 胡太宇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青海湖鱼雷发射基地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鱼雷发射基地,下垫面是青海湖水面。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 29' 59.726'' E,北纬 36° 35' 27.337'' N,海拔3209m。风速/风向架设在距湖面14m处,共1层,朝向正北;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距湖面12m、12.5m处,共2层,朝向正北;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距湖面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距湖面10m处,朝向正南;一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距湖面10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湖水温度探头设在水下0.2, 0.5, 1.0, 2.0, and 3.0 m处;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距湖面10m处,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4m)(单位:米/秒)、风向(WD_14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2m、Ta_12.5m和RH_12m、RH_12.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湖表辐射温度(IRT_1)(单位:摄氏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湖水温度(Tw_20cm、Tw_50cm、Tw_100cm、Tw_200cm、Tw_3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冬季湖水结冰故将水温探头收回,故2020.10.19-2020.12.31期间无水温数据记录;(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1-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高寒草甸草原混合草原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路旁侧,下垫面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混合。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98°35′41.62″E,北纬 37°42′11.47″N,海拔3718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15m、20m、30m、40m处,共7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10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WS_15m、WS_20m、WS_30m、WS_4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WD_15m、WD_20m、WD_30m、WD_4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Ta_15m、Ta_20m、Ta_30m、Ta_40m和RH_3m、RH_5m、RH_10m、RH_15m、RH_20m、RH_30m、RH_4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亚高山灌丛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大寺附近,下垫面是亚高山灌丛。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100°6'3.62"E,北纬37°31'15.67" N,海拔3495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2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5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5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和RH_3m、RH_5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5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5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温性草原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下垫面是温性草原。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14'8.99"E,北纬 37°14'49.00"N,海拔3210m。风速/风向、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和RH_3m、RH_5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本数据为南胡安德富卡洋脊大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全岩Ca-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样品为采自南胡安德富卡洋脊Cleft地块和轴火山的新鲜玄武岩玻璃(斑晶含量低于2%)。全岩Ca同位素组成由热电离质谱仪(TIMS)分析获得。全岩Sr-Nd同位素由多接受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分析获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国际著名SCI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了解N-MORB的Ca同位素组成,并可约束Ca同位素在部分熔融过程中的分馏。
祝红丽
本数据为地幔橄榄岩矿物含量估计、矿物主微量元素组成数据以及橄榄岩的温度压力估算数据。样品为2019年采自华北克拉通西北部狼山地区玄武岩中的二辉橄榄岩。橄榄岩矿物含量估计利用双目显微镜完成。矿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数据都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得到。橄榄岩温度压力估算数据根据矿物温压计计算得到。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揭示华北西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交代过程,为华北西北部岩石圈性质转变及构造体制转折提供证据。
戴宏坤
本数据为论文“多证据揭示中国西南及缅甸北部环蛇一新种”(英文标题为“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reveal a new species of Krait (Squamata: Elapidae: Bungaru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and Northern Myanmar ”) 插图原始分辨率版本及CT扫描头骨化石数据原始文件。 包含论文插图及正模式标本与副模式标本的头骨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堆栈原始文件。
史静耸
本数据集包含东海和荣成地区榴辉岩的石榴石、辉石、角闪石、白云母、黝帘石和绿帘石等单矿物地球化学数据和全岩主量数据。整套数据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测试得来,其中单矿物地球化学数据使用JEOL8800M电子探针分析所获得,全岩主量元素通过XRF分析所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期刊《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之上,数据真实可信。通过对该套数据的分析,可有效约束区域变质作用过程,解析地体的俯冲-剥蚀历史。
李卓阳, 李益龙
本组数据包含2020年秋季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科学考察,依托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7专题5"Second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Expedi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2019QZKK0705" 数据内容包括图片素材及野外视频素材。 以单反相机、运动相机及无人机为主要拍摄设备。 数据用于纪录片制作、论文发表等事项。 该数据涉及原创知识产权,使用者须事先征得版权归属者同意。
史静耸
本数据为位于德国和捷克交接部位的波西米亚地区的厄尔士山脉典型锡矿床中锡石的U-Pb年代学数据。样品为采自五个具有代表性锡矿床的锡石,包括Saisdorf Sn-W云英岩脉矿床(样品SD-1),Ehrenfriedersdorf云英岩脉矿床(样品E-148,E-199),Altenberg斑岩(样品ALT-1,ALT-2),Zinnwald Li-Sn云英岩/钠长花岗岩(样品ZW-1),Krupka Sn云英岩(样品KP-1)。锡石的原位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分析获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国际著名SCI期刊(Geology),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能够揭示锡石的结晶年龄,限定厄尔士山脉主要锡矿床成矿事件的时限。
章荣清
该数据集包含了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阿柔站的大孔径闪烁仪通量观测数据。上游阿柔站分别架设了BLS900和RR-RSS460型号的大孔径闪烁仪,北塔为RR-RSS460的接收端和BLS900的发射端,南塔为RR-RSS460的发射端和BLS900的接收端。观测时间为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12月31日。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高寒草地。北塔的经纬度是100.4712E,38.0568N,南塔的经纬度是100.4572E,38.0384N,海拔高度约3033m。大孔径闪烁仪的有效高度13.0m,光径长度是2390m,采样频率是1min。 大孔径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1min,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其中感热通量主要是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通过迭代计算得到,主要的质量控制步骤包括:(1)剔除Cn2达到饱和的数据(BLS900:Cn2>7.25E-14,RR-RSS460:Cn2>7.84 E-14);(2)剔除解调信号强度较弱的数据(BLS900:Average X Intensity<1000;RR-RSS460:Demod>-20mv);(3)剔除降水时刻的数据;(4)剔除稳定条件下的弱湍流的数据(u*小于0.1m/s)。在迭代计算过程中,对于BLS900,选取Thiermann and Grassl(1992)的稳定度普适函数;对于RR-RSS460,选取Andreas(1988)的稳定度普适函数,详细介绍请参考Liu et al. (2011, 2013)。由于仪器调整和供电不足,大孔径闪烁仪数据由于信号和供电等问题缺失的日期为:2020.09.25-2020.10.16。 关于发布数据的几点说明:(1)上游LAS数据以BLS900为主,缺失时刻由RR-RSS460观测补充,两者都缺失则以-6999标记。(2)数据表头:Date/Time :日期/时间(格式:yyyy/m/d h:mm),Cn2 :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单位:m-2/3),H :感热通量(单位:W/m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地表反照率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参量之一。本数据集为2020年植被生长季(6-10月)逐月的黑河流域典型站点无人机遥感地表反照率数据(花寨子站8月份的数据由于实验开展的技术问题缺失)。地表反照率算法为统计回归方法,即基于6S模型和大量的典型地物光谱反射率数据,建立的从窄波段反射率到宽波段反照率的经验回归模型。将该回归模型应用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传感器获得的地表反射率,最终得到0.2 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反照率数据。本数据集经过了辐射定标、几何校正,与地面站点实测数据的验证结果显示,均方根误差为0.029。本数据集提供了超高分辨率的地表反照率数据,可以作为卫星遥感尺度和地面观测尺度之间的“桥梁”,并为从事高分辨率和超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支持。
刘绍民, 周纪, 董惟琛
最早中国北方晚中新世真板齿犀材料(英文标题:“The most primitive Elasmotherium (Perissodactyla, Rhinocerotidae)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northern China”) 作者:孙丹辉、邓涛、江左其杲 数据包括: 1. 论文中插图的原始分辨率版本 2. 论文原文 数据加工方式:为作者直接拍摄或手绘,未经二次加工 数据引用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版权归属。
孙丹辉, 邓涛
早白垩世巴雷姆期和阿普特期大气-海洋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该时期可以提供关于全球构造运动有价值的信息。在文章中,我们提供了位于东特提斯构造域的羌塘盆地早白垩世阿普特期大洋缺氧事件(OAE 1a)之前的胜利河剖面沉积物的高分辨率无机碳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数据。根据无机碳同位素曲线,我们识别出了10个小的部分,这是特征性的巴雷姆期-早阿普特期碳同位素变化模式,可以进行较好的国际对比。在巴雷姆期-阿普特期,无机碳同位素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出现多次负偏移,每一次偏移可能都与气候变化有关。在晚巴雷姆期,我们发现了两个无机碳同位素的峰值,这一般与增加的初级生产力和伴随增加的生产力产生的厌氧条件有关。我们的数据表明:页岩沉积时期的缺氧环境是在半封闭的泻湖环境中形成的。虽然较高的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然而这些条件可能是局部的,并不是控制胜利河剖面富含有机质沉积物沉积的原始机制。我们认为富含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极有可能是全球/区域变暖造成的。温度增加和水温循环加剧有利于提高初级生产力,从而导致水体中氧气最小空间的扩张。
付修根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张掖湿地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下垫面是芦苇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464E, 38.9751N,海拔1460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2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传感器架设在5m、10m处,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处,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四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分别架设在冠层上方和冠层内,冠层上方安装在6m(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冠层内安装在0.25m(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高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Ta_10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单位:摄氏度)、冠层上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和冠层下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D_up、PAR_D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垭口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大冬树垭口,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2421E, 38.0142N,海拔4148m。发布的数据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在气象塔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土壤热流板埋设在地下6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传感器问题,四分量辐射断续出现问题;由于积雪覆盖太阳能板导致供电问题,2.2-4.25间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四道桥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四道桥,下垫面是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74E, 42.0012N,海拔873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传感器分别架设在5m、7m、10m、15m、20m、28m处,共6层,朝向正北;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防水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8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10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10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两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10m处,朝向正南,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土壤部分传感器安装在塔体南侧2m处,其中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平均土壤温度传感器TCAV埋设在地下2cm、4c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和200cm处;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和200cm处。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5m、WS_7m、WS_10m、WS_15m、WS_20m、WS_28m)(单位:米/秒)、风向(WD_15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5m、Ta_7m、Ta_10m、Ta_15m、Ta_20m、Ta_28m和RH_5m、RH_7m、RH_10m、RH_15m、RH_20m、RH_2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和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Ms_20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Ts_2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传感器的问题,1-5月间20m处风速和红外温度2数据断续出错,1.1-1.14土壤部分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景阳岭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景阳岭垭口,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160E, 37.8384N,海拔3750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百分比)。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雪覆盖太阳能板引起供电不足,导致3.14-4.25间数据缺失;由于传感器问题,风速风向偶尔出现NAN无效值,四分量向上短波辐射数据出错。(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混合林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四道桥,下垫面是胡杨与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35E,41.9903N,海拔874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2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8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28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两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100cm、160cm、200cm和24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100cm、160cm、200cm和24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28m、RH_2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28m)(单位:米/秒)、风向(WD_28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100cm、Ts_160cm、Ts_200cm、Ts_24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Ms_160cm、Ms_200cm、Ms_24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p、PAR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 1.1-1.14由于供电问题,数据间断出现一些缺失;由于探头问题,风向和240cm土壤温度在上半年出现问题,10cm土壤温度在7-9月间断出现问题;(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荒漠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荒漠滩,下垫面是红砂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9872E, 42.1135N,海拔1054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防水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传感器架设在5m、10m处,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处,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Ta_10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和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1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花寨子荒漠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花寨子,下垫面是盐爪爪山前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201E, 38.7659N,海拔1731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防水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风向传感器架设在5m、10m处,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Ta_10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5m、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和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1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风速风向偶尔出现一些错误值,由于传感器的问题,1.14-1.17和5.11-5.16数据出现错误值;(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黑河遥感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党寨镇东侧,下垫面是人工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756E, 38.8270N,海拔1560m。空气温度湿度传感器架设在1.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在防水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0.7 m处;风速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处,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高度为1.5m,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高度为1.5m,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平均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2cm和4cm;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两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分别架设在冠层上方1.5m(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1.5m、RH_1.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供电出现问题,8.26-9.18,10.10-10.17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大沙龙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西侧沙龙滩地区,下垫面是沼泽化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8.9406E, 38.8399N,海拔3739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并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15m、20m、30m、40m处,共7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2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侧约8m处,架高2.5m;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12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12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其中两块(Gs_2、Gs_3)埋设在棵间,一块(Gs_1)埋设在植株下面;平均土壤温度传感器TCAV埋设在地下2cm、4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12m处,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上;另有四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分别架设在冠层上方和冠层内,冠层上方安装在12m(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冠层内安装在0.3m(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高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WS_15m、WS_20m、WS_30m、WS_4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WD_15m、WD_20m、WD_30m、WD_4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Ta_15m、Ta_20m、Ta_30m、Ta_40m和RH_3m、RH_5m、RH_10m、RH_15m、RH_20m、RH_30m、RH_4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 、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冠层上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和冠层下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D_up、PAR_D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020.9.23-10.17间由于采集器的问题,风速风向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阿柔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亚高山山地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643E, 38.0473N,海拔3033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传感器分别架设在1m、2m、5m、10m、15m、25m处,共6层,朝向正北;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2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阿柔超级站28m观测塔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上;土壤部分传感器埋设在塔体正南方向2m处,其中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均埋设在地下6cm处;平均土壤温度传感器TCAV埋设在地下2cm、4c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6cm、10cm、15cm、20cm、3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240cm、280cm、320cm处,其中4cm和10cm这两层有三个重复;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6cm、10cm、15cm、20cm、3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240cm、280cm、320cm处,其中4cm和10cm这两层有三个重复。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m、WS_2m、WS_5m、WS_10m、WS_15m、WS_25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m、Ta_2m、Ta_5m、Ta_10m、Ta_15m、Ta_25m和RH_1m、RH_2m、RH_5m、RH_10m、RH_15m、RH_2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_1、Ms_4cm_2、Ms_4cm_3、Ms_6cm、Ms_10cm_1、Ms_10cm_2、Ms_10cm_3、Ms_15cm、Ms_20cm、Ms_30cm、Ms_40cm、Ms_6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 Ms_200cm、Ms_240cm、Ms_280cm、Ms_32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_1、Ts_4cm_2、Ts_4cm_3、Ts_6cm、Ts_10cm_1、Ts_10cm_2、Ts_10cm_3、Ts_15cm、Ts_20cm、Ts_30cm、Ts_40cm、Ts_6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 Ts_200cm、Ts_240cm、Ts_280cm、Ts_32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垭口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2421, 38.0142N,海拔4148 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3.2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该站冬季会出现缺电现象,导致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和Che et al. (2019),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四道桥超级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下垫面是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74E, 42.0012N,海拔873 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8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张掖湿地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4640E, 38.97514N,海拔1460.00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5.2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Gill)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2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景阳岭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景阳岭垭口,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160E, 37.8384N,海拔3750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B)与CO2/H2O分析仪(Li7500DS)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由于仪器的问题,3.7-3.16, 5.31-7.17, 8.13-8.20, 9.24-10.7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混合林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下垫面是胡杨与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35E, 41.9903N,海拔874 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22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B)与CO2/H2O分析仪(Li7500DS)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冬季水汽密度出现一些负值,进行了剔除;5月8-20日由于仪器存储问题,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张阳, 谭俊磊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荒漠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9872E, 42.1135N,海拔1054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7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为闭路涡动相关仪(CPEC200)。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1月27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苏干湖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苏干湖,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4.125°E,38.992N,海拔2798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10cm、20cm、4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10cm、Ms_20cm、Ms_4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10cm、Ts_20cm、Ts_4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10cm,SWP_20cm、SWP_4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10cm,EC_20cm、EC_4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以-6999代替;(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花寨子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201E, 38.7659N,海拔1731.00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大沙龙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下垫面是沼泽化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8.9406E, 38.8399N,海拔3739 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RS)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11-12月由于H2O测量值出现负值,出现一些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3E, 38.85551N,海拔1556.06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阿柔超级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亚高山山地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643E, 38.0473N,海拔3033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3.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8月23-29日,由于仪器问题,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2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寺大隆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张掖市肃南县康乐乡,下垫面是森林。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9.926E,38.428N,海拔3146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0.5m、3m、13m、24m、48m处,共5层;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24m处;两个红外温度计分别安装在4m(冠层下)、24m(冠层下)处,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10cm、20cm、40cm、6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分别安装在4m(冠层下)、24m(冠层下)处;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24m处。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0.5m、WS_3m、WS_13m、WS_24m、WS_48m)(单位:米/秒)、风向(WD_0.5m、WD_3m、WD_13m、WD_24m、WD_4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0.5m、TA_3m、TA_13m、TA_24m、TA_48m和RH_0.5m、RH_3m、RH_13m、RH_24m、RH_4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A、IRT_B)(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 (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SWP_10cm、SWP_20cm、SWP_40cm、SWP_6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10cm、EC_20cm、EC_40cm、EC_6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_A、PAR_B)(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以-6999代替(因SDI12通道总线故障,风速风向、土壤三参数、土壤水势等传感器较大范围缺失数据);(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为2019年西藏色林错和纳木错周边23个湖泊61个点位浮游植物数据,采样时间为2019年8-9月,采样方式为常规浮游植物采样方式,样品采集过程中采集水体样品1升,后经鲁哥氏液固定,静止沉淀后虹吸浓缩后,利用倒置显微镜镜检结果。数据包括硅藻、绿藻、蓝藻、甲藻、裸藻和隐藻等6个门类,共计92种不同浮游植物的密度数据。该数据为原始数据,未经过处理,单位为个/L。该数据可以用于表征这些湖泊敞水区浮游植物的组成、丰度,也可用于计算这些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张民
本数据为“Major turnover of biotas across the Oligocene/Miocene boundar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中文标题“青藏高原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生物群的重大转换”)论文的全文相关图片数据。 数据来源为论文作者绘制或拍摄的原创图片的高清原图版本。 数据加工方式:原始图片未经二次加工。 数据可作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及生物群变化等研究的参考资料。 该论文数据可在征得论文相关作者同意及注明出处的前提下引用。
邓涛
青海省湖泊储水总量实测和模拟数据集中包含四个子表:第一个子表是根据遥感影像数据监测得到2000年至2019年的时序湖泊面积数据;第二个子表是结合时序湖泊面积数据和面积-库容方程进行估算的结果;第三个子表存储基于湖泊水下三维模拟模型模拟得到湖泊的面积-容积方程;第四个子表为青海省24个典型湖泊储水量实测和模拟关键参数与结果数据,其中包含每个湖泊的模拟水深、最大水深、模拟时的参考水位与对应的湖泊面积。
方纯, 卢善龙, 鞠建廷, 唐海龙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西营河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海北门源县仙米乡讨拉村,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855E,37.561N,海拔3616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4m、8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20cm和4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2m、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2m、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2m、Ta_4m、Ta_8m和RH_2m、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0cm、Ms_4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20cm、Ts_4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20cm,SWP_4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20cm、EC_4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以-6999代替;(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本数据集包含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角闪岩和绿帘角闪岩的全岩主微量数据,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化学数据,锆石U-Pb-Hf同位素数据和角闪石Ar-Ar同位素数据。全岩主量元素数据由XRF分析获得,微量元素数据由ICP-MS分析获得,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化学数据由EPMS分析测试得来,锆石U-Pb同位素数据由LA-ICP-MS测试获得,锆石Hf同位素数据由MC-LA-ICP-MS测试获得,角闪石Ar-Ar同位素数据由GV-5400质谱仪测试获得。以上数据于2017年测试获得,已发表至国际顶级地学期刊GSAB上,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该套数据可以解析岩浆源区特征,了解区域变质作用事件,完善中亚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格架。
李益龙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错那洞穹隆就位大量含电气石淡色花岗岩,对于电气石淡色花岗岩中电气石主量元素分析,采用对单颗粒核部到边部的主量元素丰度探测,探测方法为电子探针。 数据来源与加工:电子探针EPMA测试,测试实验室:北京大学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探针实验室;探针薄片中电气石矿物元素丰度测试; 数据质量:元素丰度误差<0.1%. 数据应用于前景:分析淡色花岗岩源区及其差异,以及探讨流体作用的改造。
张进江
数据内容:新种秦皇锦蛇Elpphe xiphodonta 的论文插图原始数据, 新种秦皇锦蛇系发现于秦岭地区的锦蛇属基干物种,与分布在四川若尔盖的若尔盖锦蛇共同构成狭义锦蛇属的最基干支系。 插图包括标本照、头骨CT扫描图,牙齿细节图,头部鳞片绘图,生境照片,采集地图以及系统发育关系图。 来源:作者直接拍摄或绘制,以Photoshop/ArcGIS软件加工生成 该数据可供后续研究中在标明作者版权的前提下直接引用。
史静耸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8月16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民勤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3.668E,39.208N,海拔1020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共2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10cm和2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10cm、Ms_2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10cm、Ts_2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10cm,SWP_2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10cm、EC_2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以-6999代替(因SDI12通道总线故障,风速风向、土壤三参数、土壤水势等传感器较大范围缺失数据);(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本数据为下地壳岩石捕掳体(角闪石岩、基性麻粒岩、含石榴子石中性麻粒岩)矿物测年数据,矿物同位素数据,矿物主量元素数据,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全岩同位素数据。矿物测年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锆石U-Pb同位素获得,矿物同位素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锆石Hf同位素获得,矿物主量元素数据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分别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同位素数据通过热电离质谱仪分析岩石的Sr、Nd同位素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限定了区域深部地壳的年龄及化学组成,同时对下地壳结构进行了重建。
苏玉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临泽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张掖临泽新华镇古寨村,下垫面是农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062E,39.238N,海拔1402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共2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20cm和4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SWP_1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1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值以-6999替代;(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数据包括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3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植物DNA的原始测序文件。我们使用德国Qiagen公司的PowerMax土壤试剂盒提取DNA,并采用通用植物引物g-h (Taberlet et al., 2007) 对样品中叶绿体trnL (UAA) 内含子区的P6环进行PCR扩增,PCR产物随后送至瑞士Fasteris公司进行第二代高通量双端测序,测序仪器为Illumina NextSeq 550。数据质量分数Q30为81.97。
刘兴起, 贾伟瀚
本数据为柴达木北缘造山带蛇纹岩的全岩主量、微量元素数据,Sr-O同位素数据,以及蛇纹岩中单矿物的主量元素数据。全岩样品为采自沙柳河剖面的蛇纹岩,单矿物为蛇纹岩的主要组成矿物,包括橄榄石、叶蛇纹石、利蛇纹石、斜方辉石、绿泥石、磁铁矿、透闪石、滑石和铬铁矿。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分别由XRF、ICP-MS分析获得,全岩O同位素组成由MAT-253型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Sr同位素组成由MC-ICP-MS分析获得。单矿物的主量元素数据由EMPA分析获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期刊(Lithos),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数据,可以约束柴达木北缘蛇纹岩的原岩性质、变质岩石学、元素演化过程,可为蛇纹岩从海底水化作用到俯冲变质作用的岩石地球化学演化提供新思路。
张龙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瓜州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酒泉瓜州县柳园镇,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5.673E,41.405N,海拔2014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4m、8m、16m、32m、48m处,共6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2m、WS_4m、WS_8m、WS_16m、WS_32m、WS_48m)(单位:米/秒)、风向(WD_2m、WD_4m、WD_8m、WD_16m、WD_32m、WD_4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2m、TA_4m、TA_8m、TA_16m、TA_32m、TA_48m和RH_2m、RH_4m、RH_8m、RH_16m、RH_32m、RH_4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8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8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SWP_10cm、SWP_20cm、SWP_40cm、SWP_60cm、SWP_8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10cm、EC_20cm、EC_40cm、EC_60cm、EC_8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以-6999代替(因SDI12通道总线故障,风速风向、土壤三参数、土壤水势等传感器较大范围缺失数据);(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内然巴片麻岩穹隆上构造层板岩EDS矿物相识别与中构造层片岩矿物相图; 数据来源与加工方法: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全称塔斯肯综合矿物分析系统,该系统由他依赖搭载于扫描电镜和四台上的能谱(EDS)探测器构成,结合以及背散射(BSE)信号,探测器,能够获取样品原位全谱元素成分,以及实现定量化测量元素含量,识别矿物形态以及矿物相边界(文献2-3个)。再通过含有4000多种不同矿物的数据库进行匹配,从而精确识别矿物种类以及形态。TIMA分析实验在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TIMA实验室完成,由Tescan Mira Schottky场发射扫描电镜搭载四个EDAX能谱探测器采集谱峰信号,采集模式为高分辨率liberation分析模式,实验环境为高真空,电压25 kV,束斑大小110 nm,工作距离15 mm。TIMA分析结果获取穹隆带不同构造单元内变质样品的矿相组合。 数据质量:单点定量分析,矿物相/组分信息全量获取,分辨率小于2微米。 数据应用成果与前景:变质岩矿物相组合与变质程度分析。
张波
青藏高原湖泊广泛发育有古湖岸线,记录了古水位的变化历史,由最高一级古湖岸线所代表的古大湖的发育时代具有较大争议。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测定古湖岸线沉积地层中的滨湖砂的埋藏年代,可获取古湖岸线或古湖发育的时代。本数据包含有高原西北部三个湖泊最高一级古湖岸线的光释光年代。测年方法基于近年来发展出的钾长石高温红外释光测年法,有效解决了研究区石英释光信号不适用于测年的问题。本数据可为青藏高原古大湖的演化历史提供关键基础资料。
赵晖, 张帅, SHENG Yongwei
主微量元素数据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ICP-MS完成测定。锆石微量均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由LA-ICP-MS完成测定。同批次测定的国际标样和参考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全流程空白低,数据质量准确可靠。云蒙山和房山岩体的二氧化硅含量显示较宽的范围52%至75%,从中性岩到花岗岩。并且显示了较高的Fe3+/ΣFe比值,分布在0.3至0.6之间。基于原位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计算得出云蒙山和房山锆石Ce4+/Ce3+ = (100 - 1000),(Eu/Eu*)N = (0.5 - 0.1),与智利和德兴斑岩铜矿类似,显示了较高的氧逸度。而来自利国和房山岩体的2.5 Ga继承锆石Ce4+/Ce3+ = (10 - 200),(Eu/Eu*)N = (0.1 - 0.4),显示了较低的氧逸度。通过搜集数据发现,高氧逸度的岩体广泛分布在华北。这些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熔融和地幔楔的熔融相混合,而高氧逸度特征主要继承于氧化的地幔楔,主要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大量氧化性流体、物质带入地幔楔所造成。
张哲坤
我们对中国东部73件<110 Ma板内玄武岩进行了双稀释剂法+TIMS/MC-ICP-MS进行全岩Cr同位素组成分析,这些玄武岩的Cr同位素显示出较大的同位素组成差异,总体变化为-0.292±0.02‰到0±0.03‰,远大于地幔的组成范围。结合分离结晶模型,我们论证了它们的Cr-Mg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并不可能是铬铁矿/尖晶石结晶的结果,我们认为导致这些玄武岩Cr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因为主要是由于俯冲古太平洋物质所导致的局部地幔发生了氧化,形成了高氧逸度的地幔,从而形成了Cr同位素局部不均一的地幔源区。该数据对理解板块俯冲过程导致的深部氧循环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沈骥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Z020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87科129属150种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1800年耕地数据来源于《铁虎清册》,在《清册》中,并未记录有现代行政单元中拉孜县和谢通门县的数据,因此要对这两个县缺失的数据进行插补。1900年耕地数据来源于《拉萨市志》等县志。将资料中记载的土地面积换算成现代亩制单位,某几个缺失的县用该地区的人均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计算得到。青藏高原海拔高差大、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和启动区,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垦研究既是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具体途径,也能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丰富的区域性信息,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一江两河”是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典型农业区之一,也是西藏近 300 年来土地开垦活动最剧烈和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充分挖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重建该地区过去300 年的耕地分布格局,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类土地利用活动有重要意义。
陶娟萍, 王宇坤
湖泊盐度是湖泊水环境的重要参数,是水资源的重要体现,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数据基于实测获取的青藏高原湖泊盐度数据,其中盐度以实用盐度单位(psu)进行表征,该盐度值使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获得的比电导率(SpC)转换得到。使用Arcgis软件将测量数据转化为空间矢量.shp格式,得到实测盐度空间分布数据文件。该数据可作为地区湖泊环境、水文、水生态、水资源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以及相关研究参考。
朱立平
本数据包含1800年、1900年两期河湟谷地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1km。1800年、1900年河湟谷地耕地数据主要来自于成书于乾隆二十年的《西宁府新志》、《循化厅志》《甘肃新通志》。县域行政界线的确定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牛汉平主编的《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搜集耕地数据后将原始田亩数据进行校正,将历史耕地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现代单位(km²),后采用网格化模型将两期耕地数据进行空间化。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发展区之一,尤其到了清朝,大兴移民屯田后,该区土地覆被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整理、校正该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1800年、1900年田亩数据,运用网格化的方法将其分配在空间上,恢复了1800年、1900年河湟谷地的耕地空间格局,以期为揭示青藏高原典型河谷农业区耕地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基本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罗静, 吴致蕾, 陈琼
本数据集提供青藏高原124个湖泊实测水质参数,湖泊总面积为24,570 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的53% 。实测湖泊水质参数包括水温、盐度、pH、叶绿素a浓度、蓝绿藻(BGA)浓度、浊度、溶解氧(DO)、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和水体透明度(SD)。测量方法中,盐度使用电导率是传感器测量获得的比电导率(SpC)转换得到,叶绿素a和蓝绿藻(BGA)浓度使用总藻类荧光传感器测量,温度使用温度传感器测量,pH使用pH传感器测量,溶解氧(DO)使用光学溶解氧传感器测量,fDOM使用荧光传感器测量,单位是硫酸奎宁单位(QSU),浊度使用浊度传感器测量,以Formazin比浊法为单位(FNU)。上述传感器测量获取的参数均使用YSIEXO或HACH多参数水质仪测量,测量时,传感器位于湖面以下约10-20厘米处。湖泊水体透明度使用塞氏盘测量法进行测量。
朱立平
本数据集是2020年8月三江源地区典型地物高光谱测量数据。使用大疆M600搭载Cubert S185高光谱成像仪拍摄。包括2020年在三江源区域观测的典型地物高光谱测量数据。高光谱拍摄当天为晴天,飞行前进行了白板校准;并使用差分GPS记录经纬度坐标,用于几何精确校准。无人机高光谱相机记录的dn值,可使用Spectronon Pro软件转换为反射率。高光谱数据用于提取不同植被类型光谱特征、植被分类、反演植被覆盖度等。
刘林山, 谷昌军, 崔伯豪, 魏博
数据为2019年7月-8月专题组在雅江下游河谷、尼洋河流域获取的典型景观、地貌和沉积地层照片,以及黄土、河流沉积物的理化指标,主要包括:(1)尼洋河下游14C样品采样及年代;(2)尼洋河下游OSL年代学结果;(3)尼洋河下游喇嘛湾湖相沉积物与浪欧黄土XRF;(4)尼洋河下游喇嘛湾湖相沉积物与浪欧黄土磁化率 ;(5)尼洋河下游浪欧黄土粒度;(6)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和尼洋河流域元素。照片主要展示了冰川、河流、湖泊等景观,以及滑坡面、冰川剪切面、沉积相等。
曹泊, 高红山
1) 数据内容:数据集主要包括西藏部分湖泊及河段的典型水质参数指标(TN:总氮;TP:总磷;COD:化学需氧量;TOC:总有机碳);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野外采得水样后经密封、遮光、冷冻存储,并在有效时间内送国重实验室进行室内实验分析检测;3) 数据质量描述:水样在存储时间内密封完整,遮光处理较好,并在有效时间内由专业实验人员检测完毕;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目前西藏地区关于湖泊的实测资料较少,该数据集包括的湖泊大多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因此该数据集对于今后西藏地区湖泊水质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宋春桥
广东河台金矿绿泥石、毒砂、闪锌矿、磁黄铁矿的EPMA数据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与成矿中科院重点实验室检测。将选好的岩石样品制备探针片用于EPMA的实验数据采集,加速电压15 kV, 束流15 nA, 束斑直径5 μm, ZAF校正法。绿泥石电子探针分析所采用的标样为: 磷灰石(P)、金红石(Ti)、硬玉(Al、Na)、铁铝榴石(Fe)、蔷薇辉石(Mn)、橄榄石(Mg)、透辉石(Ca、Si)和钾长石(K)。
焦骞骞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是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地质系地质流体实验室进行,研究采用英国产Linkam THMS 600型地质用冷-热台,并与Olympus BX 51显微镜相连。测试前,使用合成的CO2-H2O(CO2融化温度为–56.6°C) and H2O (冰点温度为0 °C,超临界温度为374.1°C)流体包裹体对冷热台进行校正。测温时,使用的温度范围为-180 – 400 °C,冰点温度(Tm-ice)、CO2相融化温度(Tm-CO2)、CO2水合物融化温度(Tm-Cl),及CO2相均一温度(Th-CO2)的测试精度为± 0.2 °C,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Th)的测试精度为± 2 °C。 根据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采用软件“FLUIDS”计算流体包裹体的等容线(Bakker, 2003)。将水溶液流体包裹体看作为H2O-NaCl体系,并使用“BULK”软件,根据均一温度和盐度计算流体密度(根据Bodnar 等, 1993的经验状态方程)。然后根据Bodnar and Vityk, (1994)的经验状态方程,使用“BISOC”软件来计算等容线。对于含CO2流体包裹体,将其视作H2O-NaCl-CO2体系,使用“Flincor”软件(Bowers and Helgeson, 1983)和Brown and Lamb (1989)的等式来计算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温压条件。 激光拉曼测试是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地质系地质流体实验室进行,使用的仪器为英国产的RM2000 Renishaw型激光拉曼光谱仪,用于分析单个流体包裹体中的气体和流体的成分。使用Ar原子激光器,波长514nm,物镜放大倍数为50倍,使用的光栅为1800 gr/mm。
邓腾
2020年,白云母的挑选在河北省诚信服务有限公司完成,采用常规方法将样品粉碎至20目以上,并在双目镜下从每个样品中挑选出200 mg左右的白云母,白云母的纯度大于99%。挑选出来的样品首先送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49-2反应堆B4孔道进行中子照射,用纯铝铂纸将白云母样品包成6 mm大小的球形,封闭于石英玻璃瓶中,并用0.5 mm厚的Cd皮包裹,照射时长为30小时,快中子通量为2.2576×1018。同时对纯物质CaF2和K2SO4进行同步照射,得出校正因子为:(36Ar/37Ar)Ca=0.000271,(39Ar/37Ar)Ca=0.000652,(40Ar/39Ar)k=0.00703。照射后的样品经冷却,装入样品架中经密封去气后,装入系统。 样品DY02被送往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Ar-Ar定年测试,测试采用的仪器为RGA10型质谱仪,详细的测试过程见Hall and Farrell (1995)。质谱仪记录5组Ar同位素信号,信号强度单位为Mv,每个三次测试就测一次空白样,数据处理的详细方法见Nomade 等 (2005)。样品14JM14和14JM15则被送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Ar-Ar定年测试,试采用的仪器为Argus VI型质谱仪,详细的测试过程见Qiu 等 (2015),数据处理的详细方法见Koppers (2002)
邓腾
归一化植被指数结合了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在研究植被长势、地物分类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数据集为2020年6-10月的黑河流域典型站点无人机遥感NDVI(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2 m。NDVI数据获取流程为将无人机拍摄后的单幅影像通过Pix4D mapper进行拼接,并由Pix4D mapper自动进行拼接和影像的植被指数计算。
刘绍民, 周纪, 金子纯, 王子卫
收集、整编与集成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地理条件、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医疗卫生、自然资源等数据信息。(1980-2019 年气象数据(气温、气压、风速、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空气湿度),青藏高原大气含氧量、太阳辐射、400万数字地貌数据集、土壤侵蚀、青藏高原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数据集、西藏、青海自然灾害、医疗资源、经济数据、青藏高原水资源量数据(1990、1995、2000、2005、2010年)等)
信忠保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参量之一。本数据集为2020年6-10月逐月的黑河流域典型站点无人机遥感地表温度数据;飞行使用大疆M600 pro无人机搭载WIRIS Pro Sc热像仪,分别以湿地内的SD站、绿洲内的DM站和荒漠内的HZ站为中心,观测了地表温度获取了地表亮温图像,无人机的飞行高度约300m,热像仪的像素为336x256,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0.4m。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为改进的单通道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无人机热红外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地表亮温数据,最终得到0.4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数据。
刘绍民, 周纪, 王子卫
青藏高原的生长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问题,其对于评价不同的生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于“原西藏高原”是否存在及其范围。沉积学证据和物源分析表明,地形生长最早于白垩纪出现于羌塘地体和北拉萨地体。然而,古生物学和古高程证据则显示高原中部接近现今状态的地形高度特征形成于始新世—中新世。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争论,我们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体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由于地壳增厚通常导致地形抬升和地势起伏变化,从而加速剥蚀,因此裂变径迹记录的冷却事件往往是地壳增厚的有力间接证据。中生代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为40.1±2.6至129±6.3 Ma,其峰值年龄为~45 Ma和100-120 Ma;始新世花岗岩裂变径迹年龄为38.3±1.3 Ma和27.4±1.6 Ma。未校正封闭径迹长度为9.26±0.39至14.11±0.24 μm,其与年龄的对应关系呈现典型的“boomerang”趋势,揭示区域性冷却时间早于100 Ma。HeFTy热历史反演结果揭示了高原中部的生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早白垩世(140-100 Ma)冷却过程揭示了高原中部地壳增厚,可能由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平俯冲导致,此时在羌塘地体中部和南部形成了高原雏形;第二阶段,始新世—渐新世高原中部逐渐形成了接近现今高度的原西藏高原。高原中部新生代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其无明显的东西向变化,因此下地壳流模型可能难以解释高原中部的生长过程。相反,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的离散均匀分布模式符合陆壳俯冲和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型。结合区域变形特征,原西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包括上地壳短缩、陆壳俯冲和深部地幔拆沉。
张佳伟, 李亚林, 韩中鹏
羌塘盆地的沉降史和折返史以及它们对青藏高原早期演化的贡献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作者选取11个复合地层剖面重建了羌塘盆地中生代的沉降史,并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对第一阶段冷却进行了约束。综合相分析、生物地层学、古环境解释和古水深估算,建立了11个贯穿盆地的复合剖面。回溯沉降计算结合前人对沉积物源和变形时间的研究,表明中生代羌塘盆地的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北羌塘为后前陆盆地。南羌塘为碰撞前陆盆地。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来自金沙江缝合带的冲断带负荷推动了后前陆复合盆地的发育。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晚期(120.9~84.1 Ma)和古近纪-始新世(65.4~40.1 Ma)。热历史模拟结果记录了早白垩世的快速降温,中生代羌塘盆地沉降的终止和折返的开始,表明西藏中部地壳增厚的积累可能始于晚侏罗世-早侏罗世(150-130 Ma),包括拉萨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在羌塘地体之下的俯冲,或安多地体的碰撞。(2)西藏中部地壳增厚的积累可能始于晚侏罗世-早侏罗世(150-130 Ma),包括拉萨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在羌塘地体之下的俯冲或安多地体的碰撞。
张佳伟, 李亚林, 韩中鹏
“白云岩”问题一直备受沉积学界的关注。但在目前实验室条件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仍然无法自然形成低温原生白云石,因此关于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存疑。微生物诱导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原生白云石的形成,但是关于其控制机制仍然不清楚,同时大量的微生物诱导原生白云石的例证集中在现代环境与实验室条件下,关于深时地层中的相关报道非常有限。本次研究以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旺1井钻孔中获取到的晚中新世牛堡组中纹层状白云岩层为研究对象,纹层状白云岩的岩相学特征来自薄片观察,古水体特征分析来自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微观尺度的白云石形态学,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来自扫描电镜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来自矿物学,成岩特征与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石为原生沉积,因而保留了大量原始沉积特征。白云石氧同位素值介于-3.2 to -1.76 ‰之间,碳同位素值介于-2.62 to -3.78 ‰之间,重建的古水体氧同位素平均值为-3.87‰,整体表明其形成于强蒸发环境。纹层状白云岩由富有机质层与硅酸盐碎屑层互层组成,白云石呈现纳米球粒状特征,直径约为80-100nm,空间上可见其特定的吸附于有机质薄膜与片状粘土矿物表面并可见明显的聚集与形态生长特征。这可能表明有机质薄膜与片状粘土矿物表面对低温白云石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这与现今在实验室中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为揭示原生白云石在深时的形成过程提供了详细的研究案例。
文一雄, 李亚林, 韩中鹏
本数据集包含总悬浮颗粒物吸收ap;藻类颗粒物吸收aph;非色素颗粒物吸收ad。总悬浮颗粒物吸收数据即为有机与无机颗粒物吸收之和。颗粒物吸收的测定均采用积分球,采用投射与反射法结合计算而得,测量范围为350-800 nm,已经换算所得的吸收值。点位数据包括英文代码、中文具体对应湖泊名称、经纬度数据。以上数据经科研人员反复核验,真实有效,可用性强。可直接与湖泊水色遥感反演结合,作为反演建模与验证数据集,用以推算西藏湖泊水质的长期演变规律。
周永强
2017年,利用重力采样器在青海湖均匀采集了27个表层沉积物,取顶部1cm为表层,取回实验室后冷冻干燥并研磨成粉末状。测试有机碳氮含量之前需要用1mol/L的盐酸搅拌反应10小时以上,使碳酸盐被完全去除,再烘干研磨,有机碳氮在元素分析仪上测试。总无机碳含量是将全岩粉末样品用红外光谱测试碳酸盐含量,再反算为总无机碳含量。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组成了湖泊的总碳含量,两者含量接近,表明青海湖无机碳埋藏和有机碳埋藏通量相当。
孟先强
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以及随后的构造演化过程被认为是新生代印度-亚洲碰撞之前青藏高原的最重要的事件。针对这一科学问题,通过对羌塘地体安多地区的晚白垩世花岗岩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对处布日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主微量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两个样品的锆石U-Pb结果显示形成时代为73-74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浆岩具有高的SiO2,K2O,Na2O,Al2O3和全碱含量,属于高钾钙碱性的花岗岩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图和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图显示岩浆岩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的富集,以及明显的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高场强元素的亏损特征。通过对岩石学、岩相学以及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处布日岩浆岩的岩石成因为幔源岩浆和下地壳来源的熔体的不同程度混合熔体,然后经历了明显的钾长石、斜长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过程。处布日岩浆岩的产生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后的岩石圈的拆沉有关
贺海洋
本数据包含海南岛变沉积岩碎屑锆石Hf同位素数据,2017年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仪器为Neptune Plus MC-ICP-MS和RESOlution M-50 激光剥蚀系统。激光参数斑束45 μm,重复率8 Hz,能量80 mJ。He作为载气并加入少量氮气以提高样品信号。Penglai锆石作为标样用于测试中,其176Hf/177Hf为0.2828906 ± 10 (2σ, Li 等, 2010b)。分析点与U-Pb定年分析点为同一位置或者同一颗锆石的附近位置。具体分析方法见Wu 等, (2006a)。
邹少浩
南羌塘地体晚中生代岩浆弧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长期俯冲以及随后的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有关,然而从大洋岩石圈俯冲到陆陆碰撞的地质演化过程并不清楚。针对这一科学问题,通过对南羌塘地体木地姜雅地区的火山岩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青藏高原中部双湖县木地姜雅地区的两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数据显示去申拉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14 Ma,阿布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76-75 Ma。(2)去申拉组火山岩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被地壳物质混染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与向北俯冲的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的板片回转有关。(3)阿布山组火山岩原始岩浆可能为地壳熔体和软流圈地幔的混合熔体,与拉萨-羌塘碰撞区域的岩石圈拆沉有关。
贺海洋, 李亚林
南岭地区湘南-赣南-粤北-闽西南近东西向的岩浆岩活动带在年龄、成因、动力学背景等方面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以福建西南部永定地区的大坪辉长岩脉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及镜下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其开展了斜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以及Sr-Nd同位素比值的测试工作,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由ICP-MS分析获得。全岩主微元素数据由XRF分析获得, Sr-Nd同位素组成由MC-ICP-MS分析获得。获得同位素年龄为184.0±6.5Ma,表明岩浆活动为早侏罗世。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碱高钾的特点,无Nb,Ta的正异常,(87Sr/86Sr)i初始值变化在0.7080~0.7090之间,εNd(t)值在-3.6~-3.0之间,显示辉长岩脉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未经历过壳源物质的AFC作用。该地区同时发育有双峰式火山岩及A型花岗岩,表明在早侏罗世包括永定在内的该岩浆带处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软流圈上涌,加热EMII型富集岩石圈地幔,分别形成了藩坑组玄武岩和永定大坪辉长岩脉。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数据真实可靠。
王锦荣
近年来,稀有金属因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而备受国内外关注。铌和钽作为重要的稀有资源,在我国华南地区有着多期次、多类型的成矿事件。2020-2021年间选取最近在福建永定大坪发现的特大型花岗斑岩型钽铌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ICP-MS对钽铌矿物进行U-Pb年代学研究。钽铌矿物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由LA-ICP-MS分析获得,钽铌矿物主量元素由EMPA分析获得。从而为确定该矿床的成矿年龄和类型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大坪钽铌矿的成矿年龄为183 Ma左右,该年龄与成岩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华南地区存在早侏罗世花岗斑岩型钽铌成矿事件。此外,大坪早侏罗世花岗斑岩型钽铌矿在成矿时间和类型上是对华南钽铌成矿研究的重要补充,同时为华南未来的钽铌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锦荣
本数据为广东阳春盆地鹦鹉岭矿床花岗岩的全岩主量、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数据,以及锆石原位U-Pb同位素定年、Hf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数据,以及锡石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数据。全岩样品为采自鹦鹉岭矿床的花岗岩,包括钾长石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锆石单矿物选自钾长石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锡石选自风化的含矿花岗岩。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分别由XRF、ICP-MS分析获得,F含量由离子电极分析获得,Cl含量由离子色谱分析获得,Sr-Nd同位素组成由MC-ICP-MS分析获得。锆石原位U-Pb年龄、微量元素数据及锡石的U-Pb年龄数据均由LA-ICP-MS分析获得。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由LA-MC-ICP-MS分析获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高级别SCI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讨论鹦鹉岭岩体的岩石成因及花岗岩岩浆作用与钨锡成矿作用的关系。
张丽鹏
最近的研究表明,俯冲的富钙碳酸盐可以溶解在板块来源的流体中,并向上迁移进入浅部地幔楔(75-120 km),而富镁碳酸盐可以进入更深处(即地幔过渡带,~410 km),并发生熔化进入对流的上地幔。然而,富镁碳酸盐岩是否能进入俯冲带流体中并进入深部地幔楔(>120km)中仍然未知,如果这是真的,将对示踪深部碳的循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报道了大别造山带毛屋超镁铁质岩体(古老地幔楔片)中石榴单斜辉石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Mg和O)和放射成因同位素(锆石U-Pb)的综合研究。全岩和矿物微量元素特征以及锆石U-Pb年龄结果揭示了毛屋石榴单斜辉石岩是受到俯冲的含金红石榴辉岩相古特提斯洋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或超临界流体交代的产物。随后,该交代地幔楔在华南和华北地块之间的三叠纪碰撞期间发生了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以及全岩和交代锆石中高的Th/U比值,缺少振荡分带,可以推测在峰值变质温度-压力条件下(5.3-6.3gpa和~800°C)大洋俯冲板片来源的交代介质是超临界流体而不是熔体(160~190公里)。丰富的碳酸盐矿物包裹体(包括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和交代锆石高的δ18OVSMOW值(高达12.2‰),表明超临界流体溶解了大量的沉积碳酸盐岩。此外,全岩具有明显低于正常地幔值(-0.25±0.07‰)的δ26Mg值(-0.99‰-0.65‰),意味着溶解碳酸盐不仅含有方解石,而且还含有一定量的白云石(约占交代超临界流体的1-10 wt.%)。因此,俯冲板块来源的超临界流体中溶解的富镁碳酸盐可以有效地改变深部地幔楔的镁同位素组成。我们的研究是对板块俯冲过程中碳酸盐行为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沈骥
数据包含尖晶石和熔体的微量元素分析,尖晶石分配系数,橄榄石和石榴石的微量元素分析及其分配系数等,数据来自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可以更好的理解微量元素在硅酸盐熔体和尖晶石之间的分配。合成的大颗粒镁铝尖晶石与大面积熔体共存体系,进而利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等分析手段,精确获得了尖晶石与共存熔体中微量元素含量数据,从而约束了这些微量元素高温高压条件下在尖晶石与硅酸岩熔体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反推矿物形成的温压条件等关键信息。
刘丽萍
羌塘地体保存了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生长发育的重要记录,但对其变形和冷却历史仍知之甚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中羌塘地体东段的鄂斯玛地区进行了地质填图,并对该地区的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段在120~110 Ma和55~38 Ma期间经历了构造变形和快速冷却。结合前人对西段变形和冷却历史的研究,重建了中羌塘地体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来的早期时空地质演化。西段150~130 Ma的构造变形和冷却与班公湖-怒江大洋板块向北的平板俯冲有关。东段(120~110 Ma)和西段(110~70 Ma)的构造变形和冷却受拉萨-羌塘斜向会聚的控制。东段和西段55~38 Ma的构造变形和冷却与印度欧亚碰撞导致羌塘地体向北俯冲有关。
毕文军, 韩中鹏, 李亚林
数据包含配制的不同摩尔浓度(0.5 ~ 5.5 mol/L)的标准离子蒸馏水和K2CO3水溶液,测定了K2CO3浓度,采集了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并探讨了K2CO3摩尔浓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P-T条件下的光谱特征。 结果证实了O-H拉曼拉伸模式可以作为测定碳酸盐岩浓度的内标,尽管有一些显著的差异,不同实验室建立的相对拉曼强度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C-O对称拉伸模式和O-H对称拉伸模式。本研究建立了此类的第一次校准,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马云璐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敦煌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敦煌西湖,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3.709E,40.348N,海拔99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2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2m、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2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2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势(SWP_5cm,SWP_2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2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以-6999表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两湖地区恰规错、懂错、越恰错、格仁错、错那、诺尔玛错、达则错、赛布错、巴木错、戈芒错、乃日平错、蓬错、达如错、木地达拉玉错、错鄂、江错、果忙错和张乃措等18个湖泊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数据。具体包括Al,Ba,Be,Ca,Fe,K,Mg,Mn,Na,P,Sr,Ti,V,Zn,Cr,Co,Ni,Cu,As,Mo,Cd,Sb,Tl,Pb, TOC和TN数据。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ICP-AES,ICP-MS和元素分析仪完成,重复测量标准差在5%以内。该数据集反映了两湖地区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用于湖泊沉积物-湖水盐度定量重建转换方程的建立,评估湖泊生态风险与识别人类活动的影响。
孙伟伟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大野口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张掖大野口排露沟,下垫面是林缘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286E,38.556N,海拔270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8m处;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2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2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8m和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和异常数据以-6999代替;(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
赵长明, 张仁懿
本数据包含了2019年度,在色林错和纳木错周遭地区,共21个湖泊的底栖动物数据,采样主要在沿岸带使用底拖网和深水区使用Ekman采集器,将两种途径获取的材料整合之后,给出了各个湖泊底栖动物数据相对丰度,主要湖泊底栖种类分别为湖沼钩虾、水龟虫和摇蚊幼虫,但是螺类以及介形类出现频率较低,可能与采样点设置有关。该数据进一步将不同类型的底栖划分为21个分类单元,提高了识别精度和认知范围,将为高原湖泊水生动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参考。
唐红渠
XRF和ICP-MS方法分析全岩地球化学组成、TIMS全岩Nd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松辽盆地亚碱性中-基性火山岩与I型流纹岩属于同一岩浆系列,其在整个盆地断陷演化过程中皆广泛发育;随着岩石圈减薄和盆地伸展程度加剧,中-基性火山岩表现出碱性OIB型特征,并与A型流纹岩组成典型的双峰式组合。松辽盆地火山岩组合的演化特点与北美盆岭省新生代火山岩组成类似,反映了地幔源区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到软流圈地幔的逐渐转变,这一过程与伸展背景下盆地演化以及岩石圈减薄等密切相关。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济南辉长岩LILE(如:Sr 、Ba和K)和LREE富集,HFSE亏损,无明显的Eu异常。Sr-Nd-Pb同位素分析表明济南辉长岩源自富集的岩石圈地幔(EM1型),可能是碳酸岩流体长期交代岩石圈地幔的结果。La/Sm-La具有弱相关性暗示济南辉长岩是EM1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锆石U-Pb年龄127.8 ±2.8 Ma是济南辉长岩所有矿物完成结晶的年龄。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胶北地区玲珑金矿区和苏鲁造山带昆嵛山-文登地区中-基性脉岩主要由辉绿岩和闪长岩构成,SiO2含量变化较大,从45.5~60.7 wt.%, 锆石U-Pb年龄~108-118 Ma。这些中-基性脉岩具有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特征,高MgO和Mg#,Cr和Ni含量。在胶北地区,中-基性脉岩主要有辉绿岩、煌斑岩和闪长岩,SiO2含量整体上略低于苏鲁造山带出露的中-基性岩脉,而MgO含量相对较高。这些中-基性脉岩都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富集LILE和LREE和Pb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和 Ta。两个地区的中-基性岩脉都具有富集型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但相比于苏鲁造山带,胶北地区的基性岩具有更富集的Sr-Nd-Pb特征。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本数据为广东阳春盆地石菉铜钼矿床埃达克岩的全岩主量、微量元素数据,以及锆石U-Pb同位素定年、Hf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数据,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数据。全岩样品为采自石菉矿床的酸性侵入岩,包括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锆石单矿物选自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辉钼矿选自含金属成矿的石英脉和矽卡岩中的辉钼矿脉。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分别由XRF、ICP-MS分析获得,F含量由离子电极分析获得,Cl含量由离子色谱分析获得。锆石原位U-Pb年龄及微量元素数据均由LA-ICP-MS分析获得,原位Hf同位素组成由LA-MC-ICP-MS分析获得。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组成由ICP-MS分析获得。以上数据已发表于期刊Acta Geochimica,数据真实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约束石菉侵入岩和矿床的形成时间及地球化学特征。
张丽鹏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119个表土的磁学、粒度、元素、色度和有机碳同位素等5类数据;5个风成沉积剖面的年代、磁学、粒度、元素和色度等5类数据;36个风成沉积物的年代学数据;46个不同沉积物的物源数据;21个不同沉积物的Sr-Nd同位素数据;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2型磁化率仪测定,无磁滞剩磁使用LDA-5型交变退磁仪和JR-6A旋转磁力仪测定,等温剩磁使用ASCIM-10-30型脉冲强磁仪和JR-6A旋转磁力仪测定;粒度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元素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色度使用CM-700d分光光度计测定;有机碳同位素使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测定;光释光年代使用Risø TL/OSL DA-20C/D型释光分析仪测定,碳十四年代和Sr-Nd同位素的测定方法详见科考报告正文。该数据集信息丰富,真实可靠,为认识青藏高原南部雅江流域地表粉尘理化性质、物源及古粉尘长时间尺度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专题2“粉尘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2019QZKK0602)。
夏敦胜, 杨胜利, 杨军怀, 王树源, 凌智永, 王飞
青藏高原南部扎日南木错湖一处湖相沉积物剖面的光释光与碳十四年代数据,该数据使用全自动光释光测年仪与加速质谱对样品进行测试,其中光释光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进行,碳十四测年实验在美国BETA实验室进行。该数据揭示了扎日南木错湖在过去5千年至2千年间的湖泊演化过程。并且,证明了光释光年龄在该处相较碳十四年龄更加合理。除此之外,在研究青藏高原腹地“古泛湖”的演化过程与该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刘向军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糜署岭岩体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岩,而暗色包体主要是闪长岩质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暗色包体和寄主岩体基本同时形成。相比暗色包体,石英二长岩具有低Mg值,低Cr和Ni含量,高Th/U比值。石英二长岩源自扬子陆块西北缘新元古代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暗色包体形成于来自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岩浆与来自地壳部分熔融的酸性岩浆的混合。来自暗色包体和寄主岩石的锆石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可以区分成三类,记录着复杂的岩浆混合过程。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1)2019年6月17日,中国西南部四川盆地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随后,长宁震源区周边发生了4起大于5.0 Ms的地震事件,其中3起发生在一周内。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中等规模地震的发生机制,我们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技术,在震源区周围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同时建立了三维高分辨率速度模型。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3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8818个地震事件的53487个P波和52527个S波到时间。结果表明,长宁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震源深度约5~10km,形成一个陡倾角的断层面。大多数地震都在低Vp、低Vs和高Vp/Vs异常带的下方,反映了那里存在流体。这些结果表明,长宁主震和其他中等规模地震可能与流体降低了断层面有效正应力的影响有关。这些流体可能与印度板块向地幔过渡带的深俯冲导致大地幔楔中的热湿地幔上涌有关。在巩县群和兴文群下方约10km深处,观察到一条明显的高低速过渡带,与该区深部地震探测揭示的滑脱层吻合较好。这些结果表明,构造对比可以控制主震的产生和余震的扩展。 (2)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发生过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目前尚不清楚大地震的发生与上地幔结构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44047个远震P波到达时间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的P波上地幔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在深度小于150km时,郯庐断裂带以西出现高波速异常,而断裂带以东出现低波速异常。沿断裂带显示出强烈的横向不均质性。在郯庐断裂带西北部230~470km深处,存在明显的低波速异常,可能反映了热湿地幔的上涌,而在东部,高波速异常是十分清晰的,可能反映了拆沉的欧亚岩石圈(下降流)。地幔转换带既有高波速异常,也有低波速异常,大范围的高波速异常可能反映了滞留的太平洋板块。在1668年郯城地震的震源下,上地幔至地幔转换带深度出现了间歇性的低波速异常,反映了热湿地幔上涌流。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郯城地震是受岩石圈拆沉引起的热湿地幔上涌流体的影响。在郯庐断裂带下方,地幔转换带中滞留的太平洋板块上方的大地幔楔可能发生复杂的地幔对流,包括上升流和下降流。 (3)汶川地震后, 为认识发震机理, 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丰富的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 野外观测与研究工作, 获得了有意义研究成果. 近震成像获得的地壳结构显示, 以汶川主震震中为界, 龙门山断 裂带南北两侧波速存在明显差别, 以南地区为明显低波速异常, 而以北地区为显著横向不均匀性, 这也许可以解 释汶川地震的余震为何向东北方向延伸. 汶川主震发生在高低波速异常的边界, 且其下方存在低波速高泊松比异 常. 这一结果表明, 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形成的高温高压导致了部分熔融或流体作用, 降低了断层面处的有效正应力, 因而诱发了汶川地震. 远震成像获得的上地幔结构显示, 龙门山断裂带处于松潘甘孜地块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向四川盆地下方的高波速异常的过渡区, 且这种结构延伸至200~300 km深度, 而在地 幔转换带中的高波速异常与缅甸弧下方的上地幔高波速异常相连接, 说明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印度板块深俯冲而形 成的“大地幔楔”结构中的低波速异常所代表的热湿上涌等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认为汶川地震不 仅与地壳结构密切相关, 而且还受上地幔异常结构的影响. 另外, 汶川地震还可能与下地壳流、地壳缩短和紫坪铺 水库触发等动力学过程有关.
雷建设, 张冰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区,绝大部分具经济规模的稀有金属矿床均与高演化的富Li-F花岗岩有成因联系。大坪花岗斑岩位于南岭构造带最东缘福建省永定地区,与区内Nb-Ta矿床形成有关。该岩体SIMS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86.7 ± 1.2 Ma和190.7 ± 1.1 Ma,是华南少见的早侏罗世(200‒180 Ma)侵入的花岗岩侵入体,也是华南最早报道的早侏罗世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全岩主微元素数据由XRF分析获得,Hf-O同位素组成由MC-ICP-MS分析获得。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由LA-ICP-MS、SIMS分析获得。 大坪花岗斑岩具高钾低镁、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并显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硅(72.81% ~ 76.44%)、高10000×Ga/Al比值、高FeOT / MgO和高的Zr + Nb + Ce + Y含量、亏损高场强元素和Eu负异常明显等。全岩体系低的Zr/Hf、Nb/Ta比值,指示岩浆具有较高的分异演化程度,Nb2O5和Ta2O5均含量达到了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工业品位。花岗斑岩中锆石Hf‒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比较亏损的Hf同位素与比较均一的O同为素组成(εHf(t) = ‒2.4 ~ 3.4, δ18O =6.0 ~ 6.6‰)。结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大坪花岗斑岩源区主要来源于软流圈地幔,并有约20 ~ 30%壳源岩浆的加入,在成岩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分离结晶。晚期富氟的流体出熔并向上迁移可能对于Nb和Ta的再次富集与分异具有重要作用。大坪花岗斑岩与闽西南地区同时期的火山岩,如藩坑组双峰式火山岩,在空间上可与前人提出的“南岭山脉早侏罗世发育的东西向裂谷岩浆岩带(OIB型玄武岩、辉长岩和A型花岗岩组合)”相对应,是该裂谷带向东的延伸。 以上数据已发表于SCI期刊,数据真实可靠。
王锦荣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南秦岭武当地区基性岩墙群存在两期不同的侵位时代,~460 Ma以及~220 Ma,远小于前人的获得的~680-650 Ma的结果。两期基性岩脉表现为相似的主量元素特征,但是截然不同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早古生代的岩浆富集LREEs,LILEs以及HFSEs,具有EMII型地幔同位素特征,显示来自于类似OIB的富集地幔源区。早中生代的基性岩脉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亏损LREEs,LILEs以及HFSEs,具有DM型地幔同位素特征,表明来自于软流圈地幔源区,第二类相比于第一类岩脉有更高的Rb,Ba,K含量,同时具有EMI型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的源区包含了显著的扬子板块下地壳岩石贡献。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柏家庄岩体以出现白云母并呈过铝质为特征;Ba vs. Zr明显正相关,锆石微量元素中molar (REE+Y)与molar P呈1:1线性关系,以及岩石低的氧逸度条件及大量继承锆石的出现,表明柏家庄岩体为S型花岗岩;低的CaO/Na2O比值指示其源区为变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西秦岭S型花岗岩可分为高Sr低REE (Group A) 和低Sr高REE (Group B)两类,源区不一致熔融 (主要为熔融的云母/斜长石含量比),即白云母水质熔融和脱水熔融能很好解释二者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即Group A具有高的Eu/Eu*值,CaO含量,低的Nb, Ta含量以及低的锆石和独居石饱和温度,相较于Group B。 然而Rb与(87Sr/86Sr)i, 以及P2O5与εNd(t)之间为负相关,暗示不一致熔融无法解释柏家庄岩体较大的Sr-Nd同位素变化。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分析、XRF和 ICP-MS方法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TIMS方法获得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南秦岭佛坪穹窿的混合岩类记录了多期部分熔融事件。混合岩的原岩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混合岩记录了晚三叠世的年代学特征(平均年龄为214-211Ma),第二种混合岩同时记录新元古代以及晚三叠世的年龄特征。混合岩的矿物组合特征显示含有大量的富铝矿物,锆石U-Pb年代学记录复杂(2907-187Ma),而混合岩锆石的核部含有一些古老锆石记录,包括一些太古代以及新元古代的年代学记录,边部的年代学记录为晚三叠至早侏罗世(224-187Ma)。五龙岩体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代学特征指示其结晶年龄为219-192Ma,且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其中低Mg#花岗岩类(Mg#<50)按照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具有高Sr/Y比值特征(Sr/Y>40),第二组花岗岩类具有正常的Sr/Y比值特征(Sr/Y<40)。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XRF和ICP-MS方法的全岩地球化学组成、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早中生代宝鸡岩体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从花岗闪长岩到钾长石花岗岩,随着SiO2含量的升高,MgO、FeOT、TiO2、CaO、P2O5等含量降低。结合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花岗闪长岩主要来自于地壳部分熔融,并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二长闪长岩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高的Mg#和MgO含量,来自于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钾长石花岗岩具有演化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来自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数据源自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LA-ICP-MS锆石定年、XRF和ICP-MS方法的全岩地球化学组成、TIMS方法获得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侵位于北秦岭地体北缘的牧护关和蟒岭两个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69.3–77.0 wt.%),低Mg#值(0.21–0.38),富集LREE,Th,U和Pb元素,亏损HFSE,且存在Eu的负异常。根据蟒岭岩体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r/Y、(Dy/Yb)N和(La/Yb)N比值,较低的SiO2含量和不明显的Eu的负异常,所以推测蟒岭岩体二长花岗岩的来源比牧护关岩体二长花岗岩更深。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牧护关和蟒岭岩体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岩浆来源,且均来源于不均一的岩浆源区。锆石U-Pb定年结果可以分为两类:(1)岩浆锆石(153-140 Ma);(2)继承锆石可以分为五个群组,分别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牧护关和蟒岭岩体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来源于北秦岭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与古老的基底物质的混合。牧护关和蟒岭岩体较低的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也支持了华北南缘基底物质的参与。数据来源于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2016YFC0600404)。
陈福坤
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赋矿围岩主量元素测试委托澳实分析检测(广州)有限公司完成,微量元素测试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在2017-2020期间完成。实验中选取新鲜、无蚀变或蚀变较弱的岩石样品,去除表皮后,将样品无污染粉碎至200目。主量元素测试时采用偏硼酸锂熔融,X荧光光谱仪分析完成(方法代码为ME-XRF26d),检测元素含量范围在0.01%~100%之间,分析精度优于5%。微量元素测试测试时采用仪器Perkin-Elmer Sciex ELAN 6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完成,分析精度优于5%。 此数据可为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日后在地球化学模型分析中提供数据支持。 以上数据发表在《地球科学》EI 核心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储存。
朱昱桦
黄泥坑金矿为近年在钦杭成矿带南段广宁- 罗定断裂带内新发现的金矿, 基础研究几近空白。本次研究主要对黄泥坑金矿矿石和围岩进行薄片和光片制定,并利用电子显微镜就其进行了系统的显微岩相-矿相学观察,并结合 SEM 对部分样品进行观测的同时结合X射线能谱扫描(EDS)银金矿及黄铁矿主量元素成分,通过上述所获数据综合分析其矿物生成序列,为限定其矿床成因提供证据。本研究根据矿物相互穿插交代关系和化学成分差异识别出了 4 个主要成矿阶段,并推测黄泥坑金矿矿床地质及矿物生成序列与造山型金矿一致, 初步认为黄泥坑金矿为钦杭结合带南段的一个典型的造山型金矿。
吴晨光, 郑义
2019年8-9月第二次青藏科考共计采集色林错、纳木错及周边共计24个湖泊的水质样品,分析了叶绿素(CHL,单位为微克每升)、总氮(TN,单位为毫克每升)、总磷(TP,单位为毫克每升)、溶解性总氮(DTN,单位为毫克每升)、溶解性总磷(DTP,单位为毫克每升)、硝态氮(NO3-N,单位为毫克每升)、亚硝态氮(NO2-N,单位为毫克每升)、铵态氮(NH4-N,单位为毫克每升)及磷酸盐(PO4-P,单位为微克每升)、总悬浮颗粒物(TSS,单位为毫克每升)、有机悬浮颗粒物(OSS,单位为毫克每升)、无机悬浮颗粒物(ISS,单位为毫克每升)。同时提供样点所在湖泊名称,湖泊简写及点位所在经纬度数据,数据格式为xlsx。数据均为实验室手工分析,并经科研人员反复核验,真实可靠。
周永强
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赋矿围岩代表性样品的Sr-Nd-Pb同位素测试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测试仪器采用VG-354型多接收等离子质谱(MC-ICP-MS)进行完成。Sr-Nd同位素分析测试时,样品粉末首先在聚四氟乙烯杯中用HF+HNO3进行溶解,然后采用阳离子树脂交换柱将Sr和REE分离,再从REE中提取Nd。测试过程中用于校正Sr、Nd质量分馏的标准化常数86Sr/88Sr和146Nd/144Nd比值分别为86Sr/88Sr=0.119 4和146Nd/144Nd=0.721 9,作为标样NIST NBS 987和Shin Etsu JNdi-1的同位素比值分别为87Sr/86Sr=0.710 246±17(2σ,n=12)和143Nd/144Nd=0.512 105±10(2σ,n=12)。Sr、Nd同位素分析精度高于0.002%。以HBr为稀释剂,采用传统的离子交换技术对Pb进行分离和纯化,以标准样JB-3、BCR-2和JG-1a的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分别为18.286±0、18.763±1和18.655±2(2σ,n=4),207Pb/204Pb分别为15.537±1、15.615±1和15.608±2(2σ,n=4),208Pb/204Pb分别为38.242±2、38.712±4和38.677±6(2σ,n=4)校正批样Pb同位素分析测定过程中的分馏。样品87Rb/86Sr、147Sm/144Nd比值依据样品的Rb、Sr、Sm、Nd含量以及实测的87Sr/86Sr和143Nd/144Nd比值来进行计算。初始87Sr/86Sr(ISr)在计算时使用Rb的衰变常数为λRb=1.42×10−11 a−1。初始(143Nd/144Nd)i、εNd(t)在计算时使用Sm的衰变常数为λSm=6.54×10−12 a−1和球粒陨石的143Nd/144Nd=0.512 638和147Sm/144Nd=0.196 7进行计算。Nd的单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1(Nd))使用亏损地幔的143Nd/144Nd=0.513 15以及147Sm/144Nd=0.213 7进行计算;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2(Nd))计算公式依据Depaolo and Wasserburg(1979)报道。样品238U/204Pb、235U/204Pb、232Th/204Pb比值根据样品U、Th、Pb含量以及实测的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值进行计算,Pb同位素的初始值(208Pb/204Pb)i、(207Pb/204Pb)i和(206Pb/204Pb)i使用二阶段演化模式进行计算。 金属硫化物来自矿石样品,将其无污染粉碎至40~60目,再在实体显微镜下分别逐粒挑选出辉钼矿、黄铁矿单矿物颗粒,保证纯度99%以上,金属S-Pb同位素分析测试均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完成。其中,S同位素测试所采用仪器型号为Delta v plus气体同位素质谱计,检测方法和依据为DZ/T 0184.14-1997《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测量结果以Vienna陨硫铁(V-CDT,其δ34S‰=0)为标准,记为δ34SV-CDT,分析精度优于±0.2‰。硫化物参考标准为GBW-04414、GBW-04415硫化银标准,其δ34S分别是−0.07±0.13‰和22.15±0.14‰。Pb同位素测试所采用仪器型号为ISOPROBE-T热表面电离质谱仪和Phoenix热表面电离质谱仪,检测方法和依据为DZ/T 0184.12-1997《岩石、矿物中微量铅的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普通铅标准为NBS 981未校正结果:208Pb/206Pb=2.164 940±15,207Pb/206Pb=0.914 338±7,204Pb/206Pb=0.0591 107±2,全流程本底Pb<100 pg。测试结果表示为:结果(2σ)。 此数据可为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日后在地球化学模型分析中提供数据支持。 以上数据发表在《地球科学》EI 核心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储存。
朱昱桦
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赋矿围岩锆石Hf同位素数据,于2017-2019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将全岩样品破碎至40~60目左右后,经磁选及重液分选,在双目镜下手工挑选出晶型完好的锆石颗粒,后用环氧树脂制靶,并抛光至锆石内部结构充分暴露,之后对其进行阴极发光图像(CL)、背散射图像(BSE)、透射光图像和反射光图像的拍照,尽量选取无裂隙、无包体等合适的位置,采用Neptune Plus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RESOlution M-50激光剥蚀系统进行测试,测试时挑选U-Pb年龄较谐和的锆石进行测试,激光剥蚀斑束直径为45 μm,频率为6 Hz。所测锆石的176Lu/177Hf和176Hf/177Hf比值以176Lu/175Lu=0.0265和176Yb/172Yb=0.5886为标准进行校正计算,εHf(t)计算采用176Lu的衰变常数为1.867×10-11 a-1,球粒陨石现今的176Hf/177Hf=0.282772和176Lu/177Hf=0.0332,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1)的计算采用现今亏损地幔的176Hf/177Hf=0.28325和176Lu/177Hf=0.0384,Hf同位素二阶段地壳模式年龄(TDM2)计算时假设大陆平均地壳的176Lu/177Hf=0.015。 此数据可为海南岛罗葵洞钼矿床日后在地球化学模型分析中提供数据支持。 以上数据发表在《地球化学》核心期刊,数据真实可靠,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储存。
朱昱桦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电子显微镜下对盘龙铅锌矿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分析,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放射状重晶石成分较细脉状重晶石纯净,不含Sr同位素,认为放射状与细脉状重晶石为不同期次的产物,放射状重晶石形成于原生沉积期,而细脉状重晶石形成于活化改造期。其次主要通过对原生沉积期和活化改造期重晶石内的流体包裹体利用冷热台分析,测得重晶石内流体包裹体一系列的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通过对这些温度分析发现,原生沉积期的均一温度均值为147.2°,冰点温度均值为-4.7°,根据冰点温度推算出的盐度均值为7.09%NaCleqv;活化改造期的均一温度均值为138.9°,冰点温度均值为-7.75°,根据冰点温度推算出的盐度均值为10.90%NaCleqv,通过与前人研究对比分析发现,盘龙铅锌矿原生沉积期流体特征与SEDEX型矿床流体特征十分相似,成矿流体主要是蒸发的海水;活化改造期形成的重晶石可能是原生沉积成矿后,浅成低温热液侵入改造矿体或先存矿体受到了晚期又一次热水喷流事件的影响。
牛佳, 郑义
我们对华北克拉通北岩17个橄榄岩捕虏体中共生的地幔矿物进行了系统的双稀释剂法+Neptune MC-ICP-MS和Triton TIMS的铬稳定同位素分析,实验均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完成,分析了包括二辉橄榄岩、富单斜辉石二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等样品主要单矿物的Cr同位素组成,其中后面两类橄榄岩可能曾受到熔/流体交代作用。这些矿物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化范围:橄榄石δ53Cr值为-0.43±0.03‰(2SD)到0.09±0.02‰(2SD)、单斜辉石δ53Cr值为-0.32±0.02‰(2SD)到0.14±0.02‰(2SD)、斜方辉石δ53Cr值为-0.32±0.04‰(2SD)到0.19±0.02‰(2SD),以及尖晶石δ53Cr值为-0.33±0.06‰(2SD)到0.23±0.02‰(2SD)。其中,我们认为二辉橄榄岩不同矿物对的铬同位素结果(例如在870°C至970°C下,Δ53CrSpl-Ol为0.153‰至0.16‰的,Δ53CrSpl-Py为0.04‰至0.11‰,Δ53CrPy-Ol为0.05‰至0.10‰),记录了可测量的、系统的矿物间平衡Cr同位素分馏,与通过XANES确定的矿物中Cr2+/ΣCr值所预测的模型计算结果高度吻合。该分馏值可以基本上解释在地球橄榄岩和月球玄武岩中观察到的部分熔融和岩浆结晶过程中的Cr同位素行为。相比之下,我们发现交代作用可能通过矿物-熔体相互作用和/或动力学扩散的方式来影响北岩地区交代的富单斜辉石二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中矿物的Cr同位素组成,从而导致矿物间Cr同位素分馏不平衡。 我们的发现确定了高温矿物之间的平衡分馏系数,以及其与氧逸度环境的定量关系,为今后利用Cr同位素体系研究行星演化的氧逸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沈骥
本文数据包含英安玢岩和流纹斑岩的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中部班戈地区的英安玢岩和流纹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获得的。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是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的。数据质量可靠。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限定区域内北部拉萨地体碰撞后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时代、成因和形成背景。
易建康
通过对青藏高原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质演化的综合分析,利用LA-ICP-MS对岩体中锆石 U-Pb 年龄进行测定、用XRF测定岩体在主要氧化物和微量元素数据,用EPMA测定辉长岩中辉石的主量元素数据,通过对上述所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该岩体的形成年龄及其地质演化特征,通过结合前人研究加上区域地质特点和所获地球化学相关资料,本研究认为扬子和华夏地块可能沿钦杭断裂带缝合,形成了最早的新元古代弧后系统,早古生代的基性岩主要是新元古代俯冲改造地幔的再熔产物。
虞鹏鹏, 郑义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164个湖泊1978~2017年日尺度湖面温度产品。首先基于MOD11A1产品获取湖面像元均值得到2000~2017年日尺度湖面温度序列。其次改进湖泊水温模型air2water以实现全年湖面温度的逐日连续模拟。进而以气象站逐日气温数据为模型驱动数据,MOD11A1监测的湖面温度为模型率定和验证数据,重建青藏高原1978~2017年日尺度湖面温度序列。与遥感监测结果相比,所有湖泊纳什效率系数高于0.6,偏差分布于±055℃之间。数据集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湖面温度过去几十年的长时序变化,对于评估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湖泊水热平衡、水质及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郭立男, 吴艳红, 郑红星, 张兵, 文梦宣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